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聯軍陳兵50萬,薩達姆爲何不聽中國勸說撤軍

步入90年代之後,中東半島的局勢變得異常複雜,時任伊拉克的領導人薩達姆意圖對科威特發動侵略戰爭,形勢變得越來越危急,硝煙在中東海灣地區瀰漫。

我國爲了世界和平着想,果斷派出了時任外交部部長的錢其琛,他帶着我黨交給的任務去面見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目的是勸阻薩達姆對科威特趕快停手,以免造成更多的生靈塗炭,百姓遭殃,更使得其國處於危機的狀態當中。

儘管錢部長苦口婆心地力勸薩達姆,願其從科威特停火撤軍。但是飛揚跋扈的薩達姆不僅沒采納,甚至還拿我國內政說事,最終雙方不歡而散。薩達姆最終發動了對科威特的戰爭,造成了極爲嚴重的後果。

伊拉克薩達姆當局爲何要對科威特發動戰爭?

我國又爲何派代表極力勸阻伊拉克?

這背後究竟有着哪些耐人尋味的故事值得發掘?

中東地區歷來是戰火繚繞的地方,因爲一些宗教衝突,民族之間經常就此爆發各種大規模的戰爭。

同時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異常豐富,也使得西方國家對此非常眼紅,時刻都想要爭搶這塊土地上的資源。

二戰的時候,整個世界都被戰火所包圍,主要戰場在歐洲,多年的戰爭使得西方國家元氣大傷,同時也爲此付出了幾億人的生命,可謂極其慘烈和悲壯。

戰後,爲了維護世界和平着想,聯合國便成立了起來。

聯合國存在的意義,在於及時調停國際間的紛爭,調和各國之間的矛盾,讓人類的衝突減少。

各國對此都表示非常認同,於是在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主導下,世界上開始持續了幾十年和平,避免了最大的衝突的發生。

雖然和平成爲二戰後世界的主旋律,但是在中東地區卻一直有戰亂不斷,畢竟這個地方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地理的因素,石油資源是引爆其戰火紛飛的關鍵原因,一時之間,這裡成爲讓聯合國最頭疼的地方。

美蘇的冷戰交鋒也使得中東地區永遠沒有停下衝突,在80年代的時候,伊朗和伊拉克爲了利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時年科威特考慮到自身的權益,成爲了伊拉克的盟友,還對其進行了經濟上的支援,以借貸方式資助了高達150億美元的資金。

到了1988年的時候,長期的戰爭不僅讓兩伊打得疲憊不堪,而且兩國也爲此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雖然雙方達成了停戰協議。

此時一旁觀戰的科威特眼見戰爭結束,遂開始向伊拉克提出還賬的要求,畢竟80年代的150億可不是個小數目。

伊拉克打了八年仗,不僅一無所獲,還損失了一些人力資源,更欠了科威特的鉅額賬務,有道是親兄弟明算賬。

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是一個鐵腕強人,他認爲科威特此時來要賬,無非是給伊拉克難堪。

薩達姆將軍隊派遣到兩國的邊界地帶之上,並公開向科威特喊話說,伊拉克同伊朗作戰,是爲了保護自身,不讓波斯人趁此機會將阿拉伯文明蠶食殆盡。

而科威特受到伊拉克保護,這筆債務就算兩清了。且爲了兩國在石油上的合作,伊拉克方付出得較多,科威特應該據此給伊拉克賠償24億美元作爲補償。

科威特領導人一看,不僅債沒要回來,甚至伊拉克還要自己賠償損失,一時之間和伊拉克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僵化。

對於科威特而言,對伊拉克的“大恩”隨即變成了“大仇”。

在這之前,中東地區是由蘇聯進行軍事援助和經濟支撐的,只是因爲後期蘇聯自身都變得無比艱難,加盟共和國陣營內的國家們一個個開始脫離聯盟,蘇聯也面臨着風雨飄搖,已經顧不上對中東的支援和掌控。

美國見狀,開始向中東地方襲來,爲了搶奪更多的石油,也爲了掌控中東地區爲其利益所用,美國挑起了巴以衝突,但其結果卻引起了整個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的大規模反對,一時之間美國對中東的掌控力也變得微弱了。

美蘇在中東的威懾力日趨減弱,薩達姆認爲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想就此跳出來,爭奪中東阿拉伯地區的領導者位置,薩達姆對科威特地區做了詳細的調查之後認爲:

科威特雖然是一個面積狹小,但經濟富裕,石油資源充沛的國家,而彼時的伊拉克在同伊朗作戰的時候,花費了無數的資金,使得自身一貧如洗。

而科威特還在這個時候找上門來討債,無疑是自己送上門來。倘若拿下科威特的話,就能得到大量的財富,使得伊拉克就此恢復元氣。

同時科威特在地理環境之上,也獨具戰略優勢,其二百多公里的海岸線,對於開採石油可謂非常有幫助,並且科威特國境內還有數不勝數的現代化先進港口,正好可以用來供伊拉克發展所用。

薩達姆當局盤算着,可以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向科威特進軍。

見科威特方沒有做出表示,薩達姆率先發難,開始調集軍隊以向科威特進發。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派出了10萬大軍攻入科威特。

科威特一個彈丸之地僅僅能派出2萬人的兵力,且面積狹小,只有不到2萬平方公里,不到9個小時,科威特就完全淪陷於伊拉克之手,伊拉克進軍科威特簡直易如反掌。

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消息一經傳出,隨即震驚全世界,引起了聯合國的高度關注,隨即聯合國召開了緊急會議,投票達成共識,決定採用一系列制裁手段向伊拉克施壓,令其在1991年1月前自行撤軍,否則將對伊拉克實施一系列聯合制裁方案。

隨即由美國率領着西歐多個國家,組成了聯軍,浩浩蕩蕩地奔赴到中東地區,短時間內就集結了50多萬的大軍,整個中東海灣一時間充滿了硝煙。

在這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有我國的位置,對於伊拉克的侵略行爲,我國自然也是非常反對的。

同時我國彼時已經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與各國往來和對外交流上,我國與世界的聯繫更爲緊密,更爲暢通了。

更關鍵的還是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中東地區的石油作爲原材料,對此,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現狀,已經不是一件讓我國置身事外的事情,而是與我國息息相關。

隨着我國石油需求量激增,勢必需要中東地區的石油作爲供應,而戰火會影響我國在石油上的利益。

隨即我國對外聲明,願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矛盾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不讓戰火席捲到整個中東,不僅關係到其當地民族發展,也關係到我國的石油需求,更影響全世界的發展。

隨即我國官方派出外交部部長錢其琛作爲代表,出訪伊拉克,並對薩達姆當局表達我國的意思。

就這樣,錢其琛帶着使命奔赴伊拉克與薩達姆周璇,中伊兩國過去無恩無怨,但是在80年代兩伊作戰時,伊拉克還向我國方面採購了很多武器,可以說兩國之間一直友好往來。

當時伊拉克已經被全世界千夫所指,薩達姆當局發動的侵略戰爭可謂觸及各國的敏感點,多國已經對伊拉克進行了外交上的制裁,使其邊緣化。

薩達姆對中方派代表來訪表示出極大的誠心,以最大禮儀接待我國的特使,他認爲我國派特使來或許要像過去一樣爲伊拉克提供更多的資助。

在正式訪問的過程當中,錢其琛開門見山,沒有繞半點彎子,向薩達姆當局表達我國的態度,我方一向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爲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根基,這次伊拉克違背國際公德,率先發難就顯得不對。

錢其琛對薩達姆苦口婆心地規勸,爲了世界和平着想,也爲了伊拉克自身發展考慮,還是趕快停止這樣的行爲爲好,否則伊拉克會成爲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敵人,讓自己陷入泥潭當中無法起身。

薩達姆見我國是來勸導其停戰的,心中非常不悅,於是就發言辯稱此次伊拉克進攻科威特本身是爲了取回伊拉克的主權。

在過去的時候,伊拉克和科威特一樣是一體的,只是因爲各種原因被分割出去,現在伊拉克理所當然要拿回曾經失去的土地,就跟你們中國內地和香港一個道理。

錢其琛說破了嘴皮,得到的居然是薩達姆的這句話,頓時心中非常不高興,本來好意規勸,卻要扯上我國曆史的問題,這就讓人非常地無語。

隨即他迴應道,科威特早已是國際認可的具有領土主權的國家,這也是世界公認的,作爲一個現代化國家,伊拉克應該要承認其合法地位。

薩達姆見錢其琛一番苦心力勸,知道自己再怎麼辯駁也無濟於事,隨即陷入了沉默狀態,而此時的錢其琛知道,要讓一個靠鐵腕手段上臺的人僅僅靠自己的規勸,就能退兵的話,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隨即他開始警告薩達姆說,伊科戰爭不僅關係到中東地區的未來,更讓美國爲此下足了功夫。

錢其琛提醒薩達姆,美國不會放任他胡作非爲的,因爲美國操控着聯合國,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更讓其非常眼紅。假如薩達姆當局不及時收手,美國定會找各種理由對伊拉克發難。

畢竟當時由美國率領的多國聯合軍隊,在硬件和數量上都比伊拉克先進,且大戰一旦持續下去,自然損兵折將不說,更需要武器的支援。

然而中國作爲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此次是不會給伊拉克提供武器的,而且聯合國方面已經通過了制裁表決,切斷世界各國對伊拉克的軍火貿易。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伊拉克只會將自己拖入無盡的深淵,而得不到其他的國家的援助,其結果可想而知。

錢其琛原以爲給薩達姆當局分析形勢之後,能夠讓其警醒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以及繼續打下去會帶來的後果。

哪知道薩達姆聽完後,得意洋洋地對錢其琛說道,以伊拉克現有的兵力和資源,即使是被美國打得無力還手,但也會仿效越南曾經的行徑,一定要把美國拖入泥潭之中,使其徹底被拖垮,而其自身還會有反敗爲勝的機會的。

任憑錢其琛費心費力地勸說,薩達姆還是不爲所動,並且迷之自信地認爲伊拉克能複製美軍進攻越南的奇蹟,使得美國被拖垮。

眼看薩達姆執迷不悟,錢其琛也知道自己已經盡到了責任,也只能看着薩達姆一點一點將自己國家帶入火坑,還渾然不知道。

隨即他和薩達姆結束了對談,也結束了出訪伊拉克,帶着沒有完成任務的沮喪和對薩達姆的無可奈何回到了國內。

隨即,正如我國特使所預料到的,薩達姆一意孤行,最終引來了美聯合軍的聯合打擊,

本以爲自己百戰百勝的薩達姆,發現美軍上陣後,伊拉克軍隊大敗,美軍用強大先進的武器對付伊拉克,打得伊拉克滿地找牙,無力還手。

更令薩達姆感到失望的是,戰爭後期軍隊內開始掀起一股投降熱浪,軍隊完全不聽自己指揮,被美國出動的種種先進武器,打得毫無還手的機會,最終伊拉克敗下陣來。

結語:

戰爭是可怕的,只要一發動就會產生各種無常的裂變,使得人類陷入無限的浩劫當中。

倘若薩達姆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聽從我國的建議,及時從科威特撤軍,那也不至於伊拉克後續被美軍打得無力還擊,且國內損失變大。也爲後來薩達姆當局被美國搞垮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