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人情變淡?調查顯示財務脆弱族羣更不易獲得親友金援
金融研訓院今日發佈最新的臺灣金融生活調查結果。圖/金融研訓院提供
臺灣金融研訓院今日發佈最新的臺灣金融生活調查結果,其中調查結果顯示,疫情結束之後,反而人際聯結大降,使得財務弱勢者更不易取得他人資源,也就是親友的財務協助支持,在籌資上只能更自立自強。
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表示,對於民衆買保單多半是人情需求,他指出民衆買保險,不應基於社交、人情的改善,應去了解不同保單有不同的保障目標,例如,壽險和短期保障,目的就不同。因此,親友來敲門時,若不需要該產品,就應婉轉拒絕,先有對產品判斷能力,達到更好的保障效果。
對於信用分數偏低的弱勢族羣不易獲銀行接受的問題,高一誠也指出,希望金融業者都能以公平待客原則,亦即「客人來上門就是客」,可用多元指標來評比客人,例如,也有金融業者開發出不同的方式(例如財務模型系統來取代傳統的月薪評比),聯徵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另外有些客戶表面上雖然並非高資產,但也許他的保險保障很充足。
至於這次防詐意識,民衆有66%有防詐的自信,政府統計的詐騙金額及受害人卻愈來愈高,對此高一誠也表示,雖然調查結果是有進步,但之後代表還有超過30%的改善空間。
研究團隊也指出,需要他人支援(可透過人脈借到錢)的部分,已比2022年(疫情期間)降低很多,降低了24%,另外,像疫情結束後的人際聯結程度,也從2022年的68.7%降至2024年的47.9%,掉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