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縮減高教國際交流 大學校長憂衝擊我大學國際排名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於今(16)日舉行「大學會不會變成防疫破口」線上記者會,由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高永光(左)主持,右爲高雄醫學大學前副校長陳宜民。(國政會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大學已在本週陸續開學,但受疫情影響,所有學校幾乎開學前兩到三週皆採線上教學。臺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認爲,10月之後,各校配合教育部改以實體與線上教學同步進行,不只造成教師極大困擾,疫情更是衝擊高教國際交流,交換生與教師互訪等項目縮減,恐影響我國高教的世界排名。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於今(16)日舉行「大學會不會變成防疫破口」線上記者會。

張瑞雄在會間表示,目前大專校院多采遠距教學方式,兩週後即將回歸實體教學,但部分課程採混班上課,羣聚感染病毒風險相對提高,校方如何因應,將是嚴苛挑戰。

張瑞雄指出,教育部發布的大學開學指引,對實體授課人數設有80人爲上限的規定,各校情況雖有不同,但校園空間與視訊設備皆有限,若要同時進行實體與線上雙軌教學,不僅難度高,更將造成教師極大困擾,再加上遠距教學不利師生互動與實作課程,學生的學習品質恐受影響。

張瑞雄也提到,大專校院師生未能全面施打疫苗,感染或傳播病毒風險高,教育部的指引規範教學應採固定座位、固定成員方式進行,但大專校院有許多旁聽的情況,旁聽生難有固定位置,校方只能儘量將桌椅間隔排寬。

張瑞雄擔憂,疫情衝擊我國高教的國際交流,如交換生、教師互訪等項目皆被縮減,未來恐影響我國高教的世界排名。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副教授魯俊孟則說,在施打疫苗方面,「大專校院教職員生像是被遺忘的孤兒」,大學生大多在外租屋甚至參與社團,不像高中以下學生有較多時間是長期在同一空間,因此大學生在防疫上面臨更多風險,但教育部未曾重視。

高雄醫學大學前副校長陳宜民提到,教育部忽略大學生的自主性,未將「大學生自我管理意識的提升」列入規範。尤其大學生在住宿、團體生活上有更多接觸,需要更多自我保護的管理準則指引。

陳宜民也說,大專校院教職員生是目前主要的疫苗孤兒,但在該指引中,並未將大專校院教職員生的疫苗施打率列入查檢,顯示教育部長及高教司長在大專校院防疫上的失職

「大專校院的破口,就是地方的破口」,陳宜民建議,地方政府應考慮將BNT殘劑,也提供給在地大專校院的教職員生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