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集體請辭罷工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醫生也會鬧事,不是臺灣獨有,當臺灣的基層醫界爲了「同工不同酬」打算走上街頭表達抗議時,韓國則因爲政府打算提高醫學院招生名額,而集團請辭罷工,進而讓醫院陷入混亂,以救人爲業的醫生們到底是怎麼了?

精句選粹■Like most countries around the globe, becoming a doctor in Korea requires years of study and a lengthy training period.

臺灣基層醫護人員爲了表達衛福部的「三班護病比新制」同工不同酬的不滿,預告3月8日將走上街頭抗議。

韓國則因爲總統尹錫悅宣佈,2025學年大學醫學院招生名額將從目前的3,000人增至5,000人,導致近萬名實習醫生集體請辭罷工,約佔全國100間醫院醫生總數的75%,讓醫院近日陷入混亂,病患無醫可看,多起手術被迫延期或取消。

臺韓兩國不約而同的發生相似的「醫界危機」,主要原因都是醫護人員的嚴重不足,爲了填補醫護人員的缺口,而提出的解方。不同於臺灣,主因出在「同工不同酬」,韓國醫生的請辭罷工,問題相對複雜。

尹錫悅政府提高「2025學年大學醫學院」招生名額,是爲了因應韓國社會愈來愈嚴重的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現象,韓國社會不只是老人多,醫院的「老醫生」也愈來愈多,加上少子化,當「老」人逐漸凋零時,人口也漸漸跟着減少,包括醫生,預估到2035年時,韓國將缺1.5萬名醫生。

結果,尹錫悅政府提高醫學院招生名額的對策,反而引爆醫生的集體請辭罷工的衝突。因爲對醫界而言,這並非對症下藥,反而會拉長醫院對初級醫生的培訓過程而加重醫院的負擔,進一步降低醫療品質。

醫界人力結構有問題

其實,韓國醫生「不足」並非單純的人力資源不足,而是結構性的問題,在韓國擔任兒科或心臟科的專科醫生,不但收入遠不如整形外科,還要經常面對煩人的醫療訴訟,也導致一些必須的專科領域幾乎招不到醫生,甚至是連相關學糸都沒有學生要應考。

所以,增加醫學院的招生名額,確實是無法根本解決「缺醫生」的難題。但是,這值得醫生這麼強烈反彈嗎?對韓國醫生而言,答案恐怕就是:值得。

醫學院競爭激烈

在韓國,「醫生」是社經地位的象徵,要成爲一個醫生,需要經過多年激烈競爭的學習,2023學年,只有排名前0.3%的大學應考生,能考進首爾首都圈的大學醫學院,非首都圈的地方大學醫學院,也必須是排名前1%的應考生。

競爭會如此激烈,韓國教育界與醫界直言,與韓國父母多數會希望孩子成爲醫生有很大的關係。畢竟醫生在社會上有地位,同時,醫生的收人相對是高的,更重要的是,一旦成爲醫生,除非發生重大事故,否則大概一生都不用擔心會失業。

也因此,經過激烈競爭好不容易擠進醫學院的人,自然不會開心門變寬了,進而影響自己的權益。但是,相對的,對還沒有擠進窄門、又一心想要成爲醫生的人,則對提高招生名額,是感到「很高興」的。

只是,不論開不開心,韓國醫生集體請辭罷工事件,對韓國急於求醫的病患而言,是難以理解與接受的事情,事件也因此短期內恐怕很難善了,其所衍生的醫病關係也恐怕不會隨着事件結束而畫上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