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的新春奮鬥

本文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一束“光”的新春奮鬥

走進爲研製空間激光器爭分奪秒的科研團隊

走進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空天激光技術與系統部,科研人員正圍繞着一個長寬約半米的“金屬盒子”忙碌着,他們身穿潔淨服、頭戴護目鏡,爲“金屬盒子”裝上一個個零部件,緊張細緻如做手術的醫生。

今年春節,該團隊20多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一起追“光”,沒有休息一天。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王明建指着那個“金屬盒子”說:“這是用於保障航天重大任務的空間激光器,我們必須趕在今年7月底前完成7臺產品的研製,按照節點計劃完成交付任務。”

實際上,按常規研製週期計算,該任務需要兩至三年時間。但任務下達時就意味着攻關進入了爭分奪秒的倒計時,因此團隊在制定研製計劃時不考慮節假日及週末,爲的就是能夠按時完成最終的產品交付。

作爲航天領域不可或缺的設備,空間激光器如同航天器的眼睛、耳朵等感官,在測距、成像、分析大氣成分等諸多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對於目前正在研製的這款空間激光器,團隊已完成具體技術研發,現在要做的就是實現真正的航天工程應用。這一步難度極大,因爲技術研發時只需考慮性能,無需考慮其體積、重量以及空間環境適應性。而工程研製時,需要把上百個元器件集成到這個“金屬盒子”裡,還要保證它們能在嚴苛的太空環境中長期可靠運行。

“每天就怕研製現場出現問題,一旦出現問題就意味着計劃可能延期,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後續我們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優化流程,一分一秒搶時間。”王明建說。

記者採訪瞭解到,過去一年,團隊對任務的管理是以天爲單位的,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幾乎將自己奉獻給了這個重大科技項目。他們之中,有的人初爲人父,卻只在寶寶出生時休了三四天假就馬上返崗;有的人原定春節回家定親,如今已將計劃推遲;更多的人是24小時輪班,披星戴月……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今年春節只是該團隊10餘年來奮鬥的一個縮影。王明建介紹,團隊的成長與我國空間激光器的發展相伴相隨,隨着其技術水平越來越先進,應用方向也越來越廣泛。自2007年成功研製我國第一臺空間激光器以來,團隊研製的空間激光器已應用於探月工程、載人航天、民用航天等多個領域。

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當記者詢問團隊新一年有什麼願望時,王明建說,大家最大的願望就是順利完成任務。這或許是新春仍在奮鬥的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聲:“大家都知道這個任務很難,但既然是國家給予我們的使命任務,就必須要完成,無論如何都要保證最後一個時間節點——‘後牆不倒’!”

(記者董雪)新華社上海2月1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