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智能化助力城市安全有序運行

吳俊傑

現代化進程催生了各類要素高度密集的城市環境,城市運行系統日益複雜,一些地方出現了“城市病”,城市安全風險不斷增大。發生自然災害、人爲事故時,一些城市的安全有序運行受到衝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好預案、精準管控、快速反應,有效處置各類事態,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需要運用科技手段不斷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現代化水平,這對於城市安全發展至關重要。

與傳統的城市安全治理相比,建設韌性城市在保障城市安全方面更加積極主動、系統全面,要求城市增強發現和應對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綜合減少災害及其損失,爲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效的安全保障。總體來看,韌性安全城市具有以下特徵:一是能維持城市運行的連續性,面對極端情況引發的城市運行中斷能夠迅速恢復;二是能增強城市運行的適應性,可及時感知環境變化並作出相應調整,做好應對災害的準備;三是能提升城市運行的未來表現,通過改進和更新以更好應對之後的災害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數字賦能、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當前,數字化智能化成爲增強城市韌性、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已經初步搭建智慧城市數字底座以及運行其上的城市“智慧大腦”智能中樞。但有“智慧”不等於有“韌性”。以數字化智能化增強城市韌性,更好保障城市安全有序運行,應圍繞維持城市運行的連續性、增強城市運行的適應性、提升城市運行的未來表現3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推進相關工作。

做好應急響應是維持城市連續運行的關鍵。以數字化智能化增強應急響應能力,可以輔助精準決策,使應急響應更科學。比如,構建可融合歷史案例、專家知識、現場信息等跨模態多元信息並進行智能決策的AI模型;構建基於數字孿生技術的城市仿真平臺,實現應急決策的推演及優化,保障應急措施的有效性。數字化智能化可以助力組織聯動,使應急響應更迅速。比如,建立公共治理平臺和數據共享機制,確保應急組織縱向聯動、橫向協同,實現各部門分工協作,形成應急合力。數字化智能化還可以賦能信息安全,使應急響應更有效。比如,運用虛假信息全網感知和智能過濾技術,減少災情相關虛假信息傳播引起的二次傷害,形成有利於救災應急的信息環境。

以數字化智能化增強場景全面感知、風險辨識預測能力,可以促進城市更好適應環境變化,甚至避免災害風險發生。環境變化會加劇風險的不確定性。運用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實時感知環境變化、作出風險預測,就能及時調整城市運行部署。這需要不斷完善從城市地下到地面再到空中的全景全時多模態感知物聯網絡,全面採集城市運行數據以感知環境變化;還要優化城市數字底座並研發長短週期預測模型,提升短期風險預見與長期風險演化預測的準確性,通過統籌規劃協調,幫助城市適應環境變化。要解決好“城市大腦”中“數據集中”與“業務分散”的矛盾,可搭建具有多個安全計算中心的分佈式智能體系,“平時”完善安全可信的分佈式計算架構、多方計算統籌機制,“戰時”即可實現應急響應信息系統的快速構建與動態改進。

化險爲夷不是增強城市韌性的終點。增強城市韌性,還要運用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總結經驗、探索更佳方案,增強城市應對未來風險的能力,不斷提升城市運行的未來表現。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一是提高風險溯源、源頭治理能力。如運用可解釋的風險預測模型儘早發現風險源頭與傳導網絡,以系統性源頭治理降低城市運行風險,減少應急響應帶來的資源擠兌。二是改進應急預案。基於災害防治工作的數據和知識歸檔,構建反饋學習和知識推理模型,生成或更新面向不同災害等級的應急預案,運用城市仿真平臺驗證預案有效性,提升應急準備能力。

當前,儘管新一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但對建設韌性安全城市而言,相關技術還不完善。例如,深度學習缺乏可解釋性、數字孿生領域缺乏技術標準和規範等。此外,在增強數字包容性以幫助弱勢羣體跨越數字鴻溝、增強數字隱私性以推動數據要素流通共享、增強數字真實性以避免生成有偏差的模型等方面還有短板弱項。我們不能對技術過於樂觀,技術永遠無法取代“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要以務實的態度面向實踐場景,探索拓展以數字化智能化助力城市安全有序運行的路徑方式,不斷增強城市的“數字韌性”。

(作者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4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