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福建”福味來 | 福建海鮮超“硬核”!你準備好256G的胃了嗎?
作爲狂熱的海鮮料理愛好者
不少網友看過往期的推文後
對福建的海鮮垂涎三尺
更有外地網友表示
從福建遊玩回去後出現“戒斷反應”
每天睜眼後就開始瘋狂想念海鮮大餐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
福建人就以魚米餬口
福建的飲食文化
被刻入東南亞人的生活中
甚至影響了世界的飲食習慣
在福建,海鮮呈現出最複雜的食俗
吃海鮮,成爲福建人最地道的生活方式
圖源:林雙偉
在福建,有一種特殊的史前遺址類型,名貝丘遺址,也就是原始人吃完海鮮,留下的成片貝殼。其中福建閩侯曇石山是典型的貝丘遺址,可以說“福建海洋文化就從這裡開始”。
圖源:吳智瑜
曇石山是福建5000年飲食文化的基因載體,考古學家在此發現大量海螺殼、蚌殼等貝殼遺存,這些貝殼的底部還有被敲碎的痕跡,說明先民們已經懂得通過砸碎海螺的方式取出螺肉並食用。
圖源:遇見閩侯
那時候的人們雖開創了吃海鮮的先河,但由於條件限制,食用方式不免粗暴且單一。隨着時代的發展,海鮮種類不斷被挖掘,地位也直線上升。
圖源: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官網
漢朝開始,一個當今爆款海鮮出現在了海鮮珍品榜,那就是鮑魚。如今,福建的“連江鮑”“南日鮑”“東山鮑”各個都是“鮑魚界”大佬級別的存在。
連江鮑
南日鮑
東山鮑
以上圖源:統計微訊、GrainBuds小滿
到了清朝,古人對海鮮也有了更加系統的認知。在當時,海鮮甚至被叫做海錯。原因就是古人發現海洋中的產物實在過於錯綜複雜,憑藉對海洋生物的極大熱情,清朝畫家聶璜,就曾繪製《海錯圖》,科普了300多種海洋生物。
然而翻閱了整本書籍卻見不到一隻龍蝦,這是爲什麼?因爲當時龍蝦十分罕見。
這種罕見,使得龍蝦在古籍中被誇大其詞。明代的《五雜俎》載:“龍蝦大者重二十餘斤,須三尺餘,可爲杖。”一根蝦鬚能當柺棍,已經很誇張了吧?別急。唐代的《嶺南異物志》雲:“南海有蝦,須四五十尺。”一根鬚子有十二輪大卡車那麼長。
《南海雜誌》中對龍蝦的表述是:“商舶見波中雙檣遙漾,高可十餘丈,意其爲舟。長年曰:非舟,此海蝦乘霽曝雙須也。”其威猛程度如何呢?打個比方:大龍蝦把30多米的鬚子伸出海面曬太陽,一根鬚就頂一頭藍鯨那麼長。
以上圖源:《海錯圖》
福州人博採烹調技藝,廣納四方風物,形成獨到食俗。百餘年前,近代福州崛起,飲食文化繁盛,以海味爲基、烹調精細、格調高雅的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閩菜,便在這一時期誕生。今日閩菜的主流,正在福州。
以上3圖源:李藝爽
自宋元時期開始,以泉州爲中心,福建的港口貿易迅速崛起,福建成了外來食材諸如番薯、番豆(花生)、番鴨登陸中國的第一站。後來的“鄭和嚴選”也進一步塑造了福建人的飲食取向。
如今,番鴨已是福建人餐桌上最常見的食材。據傳這是清朝時期由臺灣商船帶入泉州的南美品種,因爲血統中保留了雁的基因,因此肉質肥美緊實。
以上2圖源:泉州政務
泉州的名菜薑母鴨就是用番鴨烹製。廈門人更是將番鴨和福建本地的檳榔芋結合,創造出芋泥香酥鴨。
圖源:餐飲藝術研究院
而偏居閩東一隅的寧德,亦有着漫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海洋資源,以及歷史悠久、別具特色的海耕文化,還有熱情好客、容山納海的漁家人民。
在《海錯圖》的序中,聶璜稱自己“近客閩幾六載,所見海物益奇而多”,在霞浦,豐饒的海洋物產激發着聶璜對海洋生物的好奇心,霞浦的漁民也成爲他旅途中難以忘懷的知交好友。
翻開《海錯圖》,我們能夠看到大量關於霞浦的記錄,其中有四十多種海洋生物直接標註來自“福寧”,更有霞浦漁民的名字在書中反覆被聶璜提及。
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悠久的飲食歷史造就的八閩美味,讓許多朋友都想來一探究竟。
以上2圖源:《海錯圖》
龍蝦
龍蝦在世界海域裡有十幾種,中國有八種,福建盛產的是中國龍蝦、錦繡龍蝦和日本龍蝦,都是好吃的品種。
在福建,龍蝦的製作充分體現了八閩濃郁的地方風味和精巧烹飪技藝。
泉州的“東壁龍珠”、福州傳統名菜“龍身鳳尾蝦”,寓意龍鳳呈祥,圓圓滿滿的“白炒龍蝦片”......每道菜都蘊含着深刻的食譜哲學。
筆架
筆架學名叫做龜足,廣泛分佈於我國的東海和南海一帶。在福建境內,盛產海鮮的霞浦、長樂、平潭等地都能見到它的蹤跡。
筆架身體分成頭狀部和柄部,一般寬2-3釐米,高3-5釐米。頭狀部呈淡黃色和綠色。柄部軟而呈褐色或黃褐色,外表有細小的石灰質鱗片,排列緊密。
筆架是靠吃海水中的微生物長大的,且無法實現人工養殖,在生長的過程中對水質要求極高,吃起來十分的鮮嫩。
筆架只需簡單地和蔥、姜、辣椒在一起爆炒,便能激發起它的“鮮味”。像嗑瓜子一般,嗑開上部佛手,咬開佛手下“皮囊”,便能吃到那一小塊“蟶足”。
以上圖源:紀錄片《開動吧!海鮮》
土筍凍
土筍凍是流行於廈漳泉等閩南地區的特色美食,明清時期就有文獻記載“生在海濱,形似蚯蚓”“形醜味甘,味甚鮮異”。土筍學名可口革囊星蟲,生活在東南沿海的灘塗中,富含膠原蛋白。它狀如果凍,將一種外形獨特的沙蟲經過精心熬煮後,就凝結成了一塊塊土筍凍。用現代許多人的說法來解讀就是,“看着暗黑”與“吃着真香”。
“山裡有冬蟲,海里有星蟲。”它富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和鈣、磷、鐵等微量元素。吃的時候,搭配上芝麻醬、芥末、辣椒油,口感倒是與豬皮凍相似,特別適合夏季吃,冰涼清爽,肉質Q彈,晶瑩透明。
以上圖源:福州悅食光
海蜈蚣
莆田海蜈蚣是福建莆田地區的一道獨特美食,又名“沙蟲”或“沙蠶”。這種生長在海洋中的蟲子,外形長而細,類似蜈蚣,因此得名。很多人聽到蜈蚣這個名字就已經豎起了寒毛,更別說去嘗試把這種東西當作一種美食了。
以上2圖源:福州悅食光
食用之前,將鮮沙蠶放入淡水吐沙後,用竹筷從尾部插入翻出內臟,清水洗淨。烹炒或曬乾皆可食用。它有“天然味精”之稱,用來煮湯味道極其鮮美。一般海蜈蚣有近1米長,血液和分泌物通紅。有一種海蜈蚣味道特別好,市場賣價與青蟹、大閘蟹、黃魚相差無幾。
雖然它的外形讓人有些望而生畏,烹飪後,卻變成了一道口感酥脆、味道鮮美的佳餚。在莆田,人們通常將海蜈蚣油炸至金黃色,撒上椒鹽等調料食用。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海洋的鮮美和蟲子的酥脆,讓人回味無窮。
以上2圖源:幸福福鼎
蟛蜞醬
圖源:福州悅食光
說到蟛蜞醬,那是福州人心中的老乾媽,是頂級農家精華。什麼是蟛蜞醬?蟛蜞是一種小螃蟹,個頭不大,但是味道卻十分鮮美,肉質細嫩、膏似凝脂。聰明且會吃的福州人將其製作成蟛蜞醬,鮮美之味更是得到進一步提升。
福州人捉蟛蜞,腰間大多都彆着竹簍,輕車熟路,簍子很快就堆滿了,既可用於售賣,又可製作蟛蜞酥和蟛蜞醬。獵回的蟛蜞,清水養淨,放入姜,淋黃酒和白糖,再放入紅糟和鹽,醃漬數日,蟛蜞酥就做成了。如此,蟛蜞就完成了從岸邊到餐桌上的旅行。
福州本地人最喜用蟛蜞醬蘸海蜇皮或炸小魚,大海的風味在此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同時,蟛蜞醬滋味複雜,鹹甜中帶一抹紅糟的香,酒香撞上小螃蟹,把腥氣也變得醇厚。不僅如此,小時候咽喉腫痛,長輩就會在餐食中備下蟛蜞醬,據說有治療效果。
以上3圖源:平話
不時,不食
在講求時令的中餐飲食精髓下
秋天,就是吃海鮮的信號
這個國慶,品嚐海鮮只有一個真理
那就是——來福建!
暢遊八閩平臺
cybmflxx
漳州文旅
廈門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請標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