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專家揭秘:如何識別“糟糕的新能源車”,關鍵在於這3個特徵
說實話,現在買新能源車的人越來越多,畢竟省油省錢,還配置高。
但理想和現實總有差距,有些人買了車之後會發現,這車咋就和預想的不一樣呢?
續航焦慮、軟件問題、用起來各種不便……
這些糟心的體驗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
我和業內的朋友聊了聊,才明白了:
原來很多“糟糕的新能源車”都有這麼幾個共性特徵,很多人還不知道!
首先,就是能耗過高
很多可能有所不知道:
能耗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甚至某種程度上,能耗直接決定了電車的好壞。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滿足能耗低並不容易,一方面,得輕量化做得好。
要知道,電車的電池本身就很重,想要實現輕量化並不簡單…
以特斯拉爲例,它採用了一體化鋁壓鑄技術,將多個零件壓鑄成一個整體,這纔有效降低了車重。
這種技術放在實力一般、投入不足的車企上,根本做不到。
再說,要想做到低能耗,能量管理也必須很優秀。
說白了,新能源車並不是只靠電池容量來取勝,還得看“聰不聰明”。
所謂“聰明”,就是能量管理系統是否優化到位,能不能合理分配電量的使用。
比如,有些車在高速巡航時,能有效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浪費,讓電動機輸出更線性,減少電池負擔。
而有些車,電控調校不到位,電動機在不同速度下的能量利用率不高,結果就是——電用得飛快!
總的來看,能耗表現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大量技術支撐。
如果你看的車這方面不行,最好慎重購買——因爲它不只是耗電高而已,其他方面也不太行。
其次,則是充電口在車頭
充電口在車頭看起來只是個設計選擇,但其實,這背後可能隱藏了不少問題。
說起來,很多人還沒意識到!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充電口在車頭的電車,往往是油改電車型的典型特徵。
簡單來說,這種車原本是基於燃油車平臺開發的,後來才改裝成了電動版。
在這樣的情況,因爲事先沒考慮到電池、電動機和充電接口的位置……
所以在改裝成電動車時,充電口的位置通常只能放在車頭。
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
一方面,就是安全性會較差。
因爲電池的佈局和擺放不合理,不出現車禍還好,但凡事故嚴重些,大概率起火甚至爆炸。
此外,如果充電口在車頭,意味着充電線纜,必須從“車頭延伸至車身中部或後部”…
這樣的電氣走向會非常不合理。
說白了,相比於直接在車尾佈置充電口,這種佈線方式會增加線纜長度,導致能量傳輸中的損耗增加。
這不僅讓充電效率變低,還會因爲額外的電阻損耗,導致能耗的上升。
所以,從安全和能耗的角度,看到這麼設計的電車,千萬別買!
最後,就是智能化不行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這點並不重要——車這玩意,好開能開就行。
但這個邏輯放在電車身上,可能就大錯特錯了。
因爲智能化不行的潛在臺詞是“軟件調教不行”,整車控制存在問題。
爲什麼這麼說呢?
說白了就是,現在的新能源車裡有數億行代碼,控制着動力輸出、能量回收、駕駛輔助和電池管理…
一旦軟件調校不到位,駕駛體驗和安全性都會大打折扣。
舉個例子,能量回收系統完全靠軟件控制。
調校不到位,就會導致回收過多或過少,既影響平順性,也浪費能量。
動力輸出也是如此,調校不好,你會發現,加速踏板踩下去,車輛的反應總是慢半拍。
或者感覺輸出不夠均勻,有時候一下子“竄”出去,有時候又反應遲鈍!
此外,智能化還涉及OTA(空中升級)。
頭部車企能通過OTA ,持續優化車輛性能和用戶體驗。
而一些智能化不行的車,雖然有OTA功能,但更新內容有限,僅僅修復小問題,沒法根據需求做功能優化。
這種情況下,車主本來期待“越用越智能”,結果可能卻是“越來越卡”,體驗落差非常明顯。
所以,智能化絕不僅僅是“酷”不“酷”的問題,而是直接影響車輛的使用體驗。
如果你選擇了一輛在智能化上投入不足的車,後續的用車體驗可能會讓你連連嘆氣。
總而言之就是,買來後糟糕的新能源車,往往有這3個特徵,大家一定要慎重購買。
否則,等到後悔以後,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