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新興產業!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了這些行業(下篇)

《科創板日報》3月7日訊(記者 敖瑾 餘詩琪 李明明) 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正成爲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完善產業生態,拓展應用場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羣發展。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科創板日報》記者梳理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量子技術以及生命科學等幾個新興賽道目前的產業佈局情況,以及資金流向,以呈現當前幾大新興產業的發展勢能。

本系列分爲上下兩篇,下篇聚焦商業航天、生命科學、新材料以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四大新興產業。

1.商業航天

在政策支持和鼓勵下,自2015年起,資本開始涌入商業航天領域。天眼查數據顯示,全國商業航天相關企業中,超過82%爲民營企業,民營資本已成爲推動航天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2015-2023年,全國新增商業航天相關企業呈逐年上升趨勢,尤其是從2020年開始,新增企業數量開始邁入萬級數量單位。其中,2023年新增註冊企業更是達到了22769家。

融資方面,2023年,我國商業航天領域有133個品牌產品合計完成170起融資,合計披露融資金額超185億元,輪次方面則仍集中在早期輪次。

目前,公認的商業航天產業鏈可簡單分爲上游製造、中游發射、下游應用與運營。衛星在空中組網,提供大量數據,實現信號的全球覆蓋,構建衛星互聯網,是當前商業航天最清晰可見的盈利場景。其中,低軌衛星因爲繞行週期短、近地面等特徵,能夠實現數據的快速獲取和傳輸,受到各國重視。

作爲衛星的載體,火箭的發射爲規模化組網發射做着積極準備。2023年,國內共完成67次火箭發射,僅次於美國,佔全球火箭發射次數的30%,其中48發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此同時,民營商業航天異軍突起,佔據13發,商發數量、發射份額、發射成功率等都創下歷史新高。

2018年起,VC/PE對商業火箭公司的投資數量顯著增加,截至目前,該領域共發生125起投融資事件,其中,藍箭航天、天兵科技、星河動力、零壹空間、九州雲箭以及東方空間等,獲得了5輪及以上融資。

藍箭航天官網顯示,藍箭航天成立於2015年,是國內領先的航天運輸系統創建及運營企業。藍箭航天是全國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資質的民營運載火箭企業,並於2018年10月完成中國首次民營運載火箭發射。據報道,藍箭航天目前估值已過百億,最近一輪融資在2022年2月完成,投資方包括明勢資本、建銀國際、浦東資本以及魯信創投等。

星河動力亦是國內商業運載火箭領域的頭部企業。2023年末,其宣佈完成總額11億元的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金拓資本、廊坊臨空基金、方正和生以及蚌埠中城創投等。

零壹空間成立於2015年,其三大主營業務分別爲三大主營業務:M系列商業運載火箭,實現高頻、低成本、常態化的微小衛星入軌發射服務;X系列飛行試驗平臺,爲科研、運輸提供運載器解決方案;電子和動力產品的配套及定製服務。天眼查信息顯示,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共計完成11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匯瑾資本、兩江資本、中金資本、招商局創投等。此前,零壹空間曾表示已與券商和輔導機構展開合作,簽訂了上市輔導協議。但目前並無該公司最近的資本市場規劃進展。

而在衛星領域,近期,垣信衛星的最近一輪融資創造了國內商業航天領域的最大金額規模。據公司方面披露的信息,其完成了67億元的A輪融資,由國開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領投,創始股東上海聯和投資繼續戰略加持,國科資本、國盛資本、上汽恆旭資本、央視融媒體基金、國泰君安、中科創星、亞信安全,以及新鼎資本、高遠資本、美藍湖投資、金研資管、正和島投資鼎力跟投。

衛星製造商銀河航天發展勢頭亦相當迅猛。據天眼查信息,截至目前,銀河航天亦完成7輪融資,背後投資方包括建銀國際、安徽投資集團、合肥產投集團、經緯創投、中金資本、順爲資本、五源資本、源碼資本以及IDG資本等。其最近一輪融資在2022年9月完成,投後估值約110億元。

一些公司還進入了衝刺上市的階段。2022年12月,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創板IPO (首次公開募股) 申請,有望成爲國內首個IPO的商業航天公司。此前,長光衛星於2020年11月完成了了24.64億元規模的Pre-IPO輪融資。

地域分佈方面,目前,作爲中國航天發源地的北京,聚集了全國最主要的航天機構及產業鏈,也是目前全國商業航天發展最活躍的區域。商業航天企業總體分佈格局顯示,大多數企業選擇:總部放在北京,研發放在北京和西安,製造基地放在長、珠三角地區和四川、山東、重慶等省市。

2.新材料

近年來,新材料領域投融資熱度持續上升。據尚頎資本董事總經理、新材料組負責人李龑在一次公開分享中透露的統計數據,近十年來備案的新材料主題基金,總金額是1900億元,而近五年來則是1700億元。“可見這五年來各大投資機構和國家對新材料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以及投資熱度,都在大規模增加。”

其進一步表示,統計顯示,近五年來國家層面對新材料支持的政策有將近20項,省級層面對新材料的支持政策,加起來超過了300多項。

從市場空間來看,其認爲,到2025年整個新材料市場規模會超過10萬億元,而增長的驅動力主要來自於三方面:一是國產替代;第二點是能源換代;第三點是技術迭代。

綜合各投資機構的公開表態,目前,市場資金對新材料領域的投資,主要以應用場景作爲錨點,即下游應用空間需要足夠廣闊,且相關行業具有更高的增長確定性。因此,半導體材料、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相關材料和環保生物質材料等,在近幾年吸金能力表現得更爲明顯。

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新材料行業共發生融資事件558起,可統計的融資額約爲697億元。中金資本、國投創業、毅達資本、深創投、深圳高新投等投資機構,在新材料行業較爲活躍。

2023年融資金額規模排在前10的項目分別爲:拓烯科技、安地亞斯、徐州博康、羲源科技、阜陽欣奕華、東映碳材料、微構工場、易加三維、德智新材以及華清電子。

拓烯科技爲高端聚合物新材料研發商,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完成5輪融資,其中,在2023年,其接連完成了B輪及B+輪兩輪共計超10億元的融資。其背後的投資機構包括同歌創投、晨嶺資本、厚雪資本、衢州金控、中電海康等。

財聯社創投通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新材料領域已發生投融資事件64個。其中公開融資金額中,規模最大的中寧硅業8億元的戰略融資,由興華鼎立、梧桐樹資本、衢州控股、上汽恆旭、中國信達等多家機構共同投資。公開資料顯示,中寧硅業成立於2007年,是一家半導體、液晶和光伏行業的硅烷生產廠家,在電子特氣市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投入新材料領域的基金仍有加碼趨勢。今年2月初,新材料投資領域的“國家隊”資金到位,中建材新材料基金已完成首期規模爲15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募集。該基金背後LP集齊了“國家級”基金、安徽國資、三大水泥巨頭、深創投、中信證券等各方。公開資料顯示,中建材新材料基金將重點投資於新材料產業,包括但不限於纖維及複合材料、玻璃基材料、膜材料、光電材料、晶體材料等新材料領域,適當投資於涉及產業轉型升級相關材料領域。

3.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較長,除了整車廠商外,包括自動駕駛、動力電池、汽車電子等產業鏈各環節,仍存在巨大的產業發展及投資機會。在這種產業特點背景下,各地都希望通過投資等綜合方式,扶持起本地的整車廠商,再通過鏈主企業的帶動效應,拉動當地整個汽車產業鏈的發展。

我國有7大傳統汽車工業城市,包括上海、廣州、長春、重慶、柳州、武漢、北京。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時代,汽車工業城市也出現了重新洗牌的情況。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城市通過各自的產業鏈積累,繼續領跑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優勢。

其中,廣州具有廣汽埃安、小鵬汽車兩家明星企業爲主的企業矩陣,且在自動駕駛、新型儲能方面也具備了一定的產業領先優勢。重慶方面,則深度切入華爲產業鏈,問界、深藍、阿維塔等整車品牌,在市場上目前已跑出競爭優勢。

與此同時,合肥、常州、長沙、鄭州、濟南、蕪湖等也憑藉造車新勢力的崛起,躋身汽車工業強市。

目前,各地仍然在通過投資方式撬動更多資本,扶持當地智能網聯新能源車產業持續發展。

其中,去年末,廣汽集團與中國銀行、廣州產投成立廣州新祺智聯股權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300億元,首期規模100億元。據公開信息,該基金主要投向新能源電池、能源生態、車聯網、智能駕駛、汽車芯片、智慧城市等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重要項目,着力提升廣州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

武漢方面,則在去年初推出了車谷產業發展基金,該基金總規模500億元,力爭撬動1500億元社會資本,彙集形成總規模2000億元的產業基金集羣,目的在於爲湖北省突破性發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建設萬億級汽車產業創新走廊注入“金融活水”。目前,車谷產業發展基金投資的首批企業,安徽華晟新能源、華引芯(武漢)科技、風脈能源(武漢)、鎮江英弗耐思電子、武漢鋰鑫自動化等已落戶車谷。

另據資料,目前武漢經開區通過撬動資本的方式,已先後招引嵐圖汽車、億咖通科技、芯擎科技、路特斯科技、星紀魅族、中創新航武漢基地等多個重大產業項目,培育出嵐圖汽車、億咖通科技、芯擎科技、路特斯科技等4個獨角獸企業。

目前,智能網聯新能源車正在從電動化的發展重點,逐漸轉移至智能化,因此,當前的資金流向,也在朝着這個發展趨勢的轉變而變化。據投資人士分析,除了對高端芯片的巨大需求以外,自動駕駛對傳感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以及大算力計算平臺等的需求,也將隨着更高級別技術的落地而顯著提升。

今年兩會,多位汽車界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也對智能網聯新能源車產業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建言獻策,內容聚焦統一大功率充電標準及換電標準、完善汽車數據產權立法、探索設立限定場景無人駕駛法規等方面。總體來看,汽車消費、汽車出口、新能源車、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動力電池、車網融合、碳交易、碳足跡管理等,是關注的焦點。

財聯社創投通數據顯示,2023年至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共發生投融資事件186起,其中整車領域事件爲41起,其他則發生在包括智能座艙、汽車電子等各產業鏈環節,涉及總金額規模超500億元。

4.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行業涉及面廣,主要覆蓋醫藥製造、醫療器械、醫藥流通以及醫藥零售等板塊。醫藥製造關注藥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包括中藥、化學藥以及生物藥等。醫療器械專注於醫療耗材與設備的研發、製造及銷售,包括診斷試劑、手術器械、成像與監測設備等。醫療流通主要涉及醫藥產品的分銷及供應鏈管理,醫藥零售是講藥品/器械直接提供給最終用戶的環節,包括線下藥店及網上藥店。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開闢生命科學新賽道,實質上是在倡導深度挖掘生命現象的本質規律,大力發展基因編輯、生物技術、精準醫療等前沿技術,以解決重大疾病防控、人口老齡化等社會民生問題,並通過科技創新驅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爲人民提供更優質的生命健康服務。

根據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2021年來生命科學領域投融資事件共43起,其中2021年最多爲27起,其次是2023年爲10起。地域方面,位於北京的企業最多,有11家,其次是位於上海的企業共10家,其餘爲廣東、浙江、江蘇、安徽等地。

融資輪次上,股權投資領域最多,統計爲18家。其中,最新的三筆融資發生在今年1月份:廣東丹霞生物製藥有限公司進行的股權融資,該企業於2002年4月在韶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公司經營範圍包括生產、銷售:血液製品(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等。

今年初,達普生物宣佈完成億元級B1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老牌機構魯信創投領投,拙樸投資、廣州金控基金、道合科技投資、深圳辰沐雲科技跟投;魯信創投還於1月2日出手投資了奧素科技,參與其A輪融資。

在公開披露信息中,上述43起融資中金額較大的一筆,爲益世科生物2億美元的A輪融資,此次融資由Vivo Capital(維梧資本)和Novo Holdings A / S (諾和控股是丹麥製藥巨頭諾和諾德的控股母公司)主導,同時也有知名投資者參與跟投支持,包括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新加坡全球投資者EDBI(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投資私人有限公司)以及其他資深投資者。

在細分賽道基因編輯領域,根據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2023年至今,一共發生22起融資事件,其中最大的一筆,爲紐福斯生物近7億元人民幣的C1輪融資。

一些公司還進入了衝刺上市的階段。2024年1月,生物醫藥行業的上游企業賽分科技,成功科創板過會。本次IPO,賽分科技預計融資8億元,保薦機構爲中信證券。其成立於2009年3月16日,致力於研發和生產用於藥物分析檢測和分離純化的液相色譜材料。

根據動脈橙數據庫顯示,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間,抗衰老賽道有超30家企業獲得融資,總融資金額逾250億元。背後資方包括Alpha Wave Ventures、博遠資本、丹麓資本、高榕資本、和玉資本、紅杉中國、康橋資本、磐霖資本、賽德思集團、深創投、倚鋒資本、雲鋒基金等一衆知名機構。

此外,生命科學融資,正在從下游應用端,往上游方向走:生命科學工具、基因測序儀、診斷原料等等。在這兩年的融資事件中,以融資金額與融資事件數作爲參考,再生醫學、抗衰護膚、抗衰藥物、光電醫美四大方向熱度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