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帶來活力 楠西社區博物館凝聚居民向心力

張佳雯(左)與李泊易的「楠西社區博物館計劃」,以他們的藝術專長設計課程,凝聚居民向心力。(拓窗藝術教育團隊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

「楠西社區博物館計劃」3個月來5堂課也有近百人次參加。(拓窗藝術教育團隊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

「楠西社區博物館計劃」第一階段成果展25日起至7月1日將於山慢慢民宿一樓展出,同時還有絹印DIY活動。(劉秀芬攝)

臺南市楠西區是臺南市後花園,有梅嶺、曾文水庫、龜丹溫泉等多處景點,返鄉青年張佳雯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家鄉,因此與夥伴李泊易以藝術爲主題,推出「楠西社區博物館計劃」,藉由藝術課程,讓居民們可以重新凝視自己生活的土地,一起爲楠西帶來改變,讓更多人「看見」楠西。

張佳雯與李泊易都是藝術科班出身,目前皆在臺南念研究所。張佳雯2年前返鄉居住,就一直想發揮自己藝術與教育專長,爲家鄉做一些「有趣、有意義」的事,剛好與李泊易推廣藝術教育的想法不謀而合,因此組成拓窗藝術教育團隊,推出「楠西社區博物館計劃」,並獲得企業贊助經費。

李泊易表示,受藝術家吳瑪俐影響,發現藝術不只是掛在畫廊或是美術館的展品而已,更可以進入社區,一同與團體進行思辨與討論議題,更可以成爲社會推動力。

「楠西社區博物館計劃」企圖在楠西開啓一個橫跨老、中、青、幼兒的對話共享空間,也剛好有在地民宿願意開放客廳當共享空間,兩人開始推出藝術課時,也怕知名度不夠,找不到人來參與,幸好在地教會、幼兒園與社區都大力協助,3個月5堂課也有近百人次參加。

張佳雯與李泊易以其藝術專長設計課程,運用似顏繪課程,透過訪談,讓長者回憶童年、分享故事、說出對地方的期盼;圓圈畫則串起了居民的聊天網路,呈現一幅幅的「楠西在地記憶」。

經過3個多月的交流與推廣,愈來愈多人認識張佳雯與李泊易,還幫忙分享活動宣傳,「楠西社區博物館計劃」25日起至7月1日也將於山慢慢民宿一樓展出69幅藝術課程成果,他們也希望未來充分利用民宿共享空間,與在地的居民一同規畫、行銷楠西,替楠西帶來點不一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