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溫泉的歷史:華清池上說明皇|訪古

文博時空/文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臨潼有兩大史蹟,這就是秦始皇陵和唐華清宮。遊畢秦始皇陵,還有一個下午的時間,吳館長推薦我們去華清池看看,我也覺得有必要給女兒女婿介紹一下唐朝的有關歷史,就順路到秦始皇陵旁邊的華清池一遊。

提起華清池,很多人立即會想起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確實,華清池作爲一處溫泉而長留史冊,是與唐玄宗和楊貴妃分不開的。其最繁榮之時,是始於玄宗的營建,而大唐盛世的終結,某種意義上也是在這溫泉埋下伏筆。

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

01

華清池:一座溫泉的歷史

華清池位於西安以東約30公里的驪山北麓,是中國著名的溫泉勝地。傳說西周時期溫泉已被開發,成爲周天子的遊幸之地。據《三秦記》記載,秦始皇初年在此地進一步開發,蓋起屋宇,名爲“驪山湯”,漢武帝時又加修飾。北周武帝時, 大冢宰宇文護造皇湯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初已形成規模。

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命令左衛大將軍姜行本、將作大匠閻立德在溫泉附近建宮室樓閣,太宗賜名“湯泉宮”,並於貞觀二十二年正月親自到溫泉洗浴,又御製碑文遍示羣臣。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改湯泉宮之名爲“溫泉宮”。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又更名爲“華清宮”。因華清宮位於驪山,又叫驪山宮或驪宮。而驪山似錦若繡,又名繡嶺,宮因山名,亦名繡嶺宮。

唐代華清宮形勢簡圖

華清宮始建於唐初,鼎盛時期始於唐玄宗執政以後。唐玄宗任命房琯規劃設計,環華清宮設置朝廷官署,又依山就勢加以建設,作爲玄宗遊覽之所。玄宗賜名“華清宮”,取“溫泉瑟涌而自浪,華清蕩邪而難老”之意。因宮建在溫泉之上,亦名“華清池”。他幾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遊幸,在此處理朝政、商議國事、接見外使,年末纔回到長安。時人將此宮與長安大明宮、興慶宮並稱爲“三宮”。清乾隆本《臨潼縣誌》載,從開元二年(714)到天寶十四年的40年間,唐玄宗遊華清宮36次,有時一年兩去,秘密而行的無法計算。玄宗實際上是把長安的朝堂搬到驪山,從而以華清宮爲中心,形成了一個新的城市。

華清宮御湯遺址前的楊貴妃雕像

安史之亂後,華清宮迅速衰落。唐朝以後,各朝代的皇帝已很少出遊華清宮。後晉高祖天福年間,已經毀頹的華清宮成爲道觀,名爲“靈泉觀”。到宋代,溫泉周圍荒草叢生,建築物已十分破爛,時人只能根據建築遺蹟繪出圖畫,刻於石上,讓後人知道華清宮全盛時的樣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2)冬十一月西巡,曾“駐蹕溫泉”,重修過華清池(原華清宮)。華清池及驪山所存古建,大約就是清初重建後所保留下的格局。

1936年,華清池再一次成爲國人注目焦點。該年12月,蔣介石入陝,以華清池爲“行轅”,下榻於溫泉旁的五間廳,在此策劃高級軍事會議,隨後發生“西安事變”。到今天,五間廳的玻璃窗、牆壁上還保留有西安事變兵諫發生激戰時的彈痕。

02

玄宗溫泉從頭論

1959年華清池進行了大規模擴建,現已建成恢弘大氣的華清池景區。景區仿唐建築主要有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以及飛霜殿、昭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誌性建築羣。作爲訪古的記錄,本文不會關注當代建築,打算主要介紹一下唐代的遺蹟。

根據調查發掘材料,並結合文獻記載,唐代華清宮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富麗堂皇。主要殿舍以溫泉爲中心,向山上和山下展開,利用地形特點,佈設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樓閣亭榭。建築依山面水,鱗次櫛比,宮城外有繚牆環繞,繚牆之外也有不少建築。1982年起,陸續發掘出多處唐代華清池溫泉浴池遺蹟,經考證,分別爲唐玄宗、楊貴妃以及內侍、太子等人所專用,這裡詳作介紹。

專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星辰湯

星辰湯建於貞觀十八年(644),是唐太宗沐浴的湯池,也是我國目前發現最大的皇家御用湯池。星辰湯平面呈“北斗七星”狀,分爲“鬥池”和“魁池”兩部分。“鬥池”呈東南、西北走向,全長16.8米,南端東西寬4.75米,北端東西寬1.45米,與北斗七星中的鬥三星的走向、形狀類似,故名;“魁池”呈東西長方形,長16.49米,南北最寬處4米,殘深0.72米,與北斗七星中魁四星的佈局相像。到玄宗時,此池改爲蓄水池,易名星辰湯,以求上合天意,保佑李唐王朝帝位永固。

專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蓮花湯

蓮花湯又名“九龍湯”,專供玄宗李隆基沐浴,是唐華清宮遺址中最有氣勢、最具代表性的湯池。湯池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深約1.5米。其造型奇特,上部平面四角有一定的曲線變化,略似蓮花;下部平面爲規整的八邊形,池底及四周均用青石鋪砌,池內有兩層臺,池底南有兩個圓形水口。

據《明皇雜錄》記載,唐玄宗擴建華清宮溫泉,工程宏麗。安祿山從范陽獻上白玉雕刻的魚龍鳧雁,以及石樑、石蓮花,作品雕鐫巧妙,巧奪天工。玄宗十分高興,命令把魚龍鳧雁放入溫泉之中,又把石樑橫亙在溫泉上,那些蓮花剛露出水面。玄宗駕臨華清宮,到了溫泉,解衣將要進入,那些魚龍鳧雁奮鱗舉翼,看上去像要飛起來一樣,玄宗很驚恐,急忙命令撤去,然石蓮花至今猶存。從蓮花湯的規模和造型看,這個記載是可信的。

專供楊貴妃沐浴的海棠湯

海棠湯又名“芙蓉湯”,俗稱“貴妃池”,位於蓮花湯西北處,建成於公元747年,因湯池平面呈一朵盛開的海棠花而得名,這便是楊貴妃專用的“貴妃池”。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深1.26米,用青石砌成,池內有二層臺階,池底正中有一圓形水口。此池小巧玲瓏,做工考究,雕刻精細。白居易詩中“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的場面應即發生在這裡。

清 康濤《華清出浴圖》

絹本設色 縱120釐米 橫66釐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清朝乾隆時期著名畫家康濤的這幅《華清出浴圖》也很有名,畫中楊貴妃雲鬢鬆挽,身披羅紗。兩個小宮女端着香露,跟隨其後。線條多用鐵線描,流暢圓潤,飄逸不凡;敷色十分講究,體現出不同衣料的質感。

供皇帝隨行內侍人員沐浴的尚食湯

尚食湯是皇帝賞賜給等級較高的隨行內侍官員的沐浴場所,平面長方形,面積約30平方米,分東西兩池,身份高者獨洗西池,身份低者合洗東池。“尚食局”是唐宮廷所設機構,專爲皇帝服務,故名。唐宮中還有尚藥、尚舍、尚乘、尚輦諸局,職責同於尚食局,其成員也可享受在此池中洗浴的待遇。

專供皇太子沐浴的太子湯

太子湯位於蓮花湯西南,建於貞觀十八年,東西長5.2米,南北寬2.77米,深1.2米,用青石鋪砌。太子湯,顧名思義,就是太子們沐浴的地方。史料記載曾經有李承乾、李治、李旦等十位太子在此處沐浴過。

03

玄宗梨園:大唐樂舞發祥地

1994年,在華清池唐代溫泉旁發現了一組比較完整的唐代院落建築遺址和一處湯池遺址,1995年發掘。經考古專家考察,並依據唐宋史志資料記載,確定這裡就是唐代華清宮梨園遺址,也即唐玄宗時梨園弟子們住宿、沐浴、演練歌舞的地方。梨園遺址的出土,填補了史書有關唐華清宮佈局的空白。

唐代的樂舞組合(上)、舞者(中)、吹笛者(下)

唐玄宗自幼精通音律,熱愛歌舞表演,他即位後下令在太常寺之外單獨設立管理和教授俗樂的教坊——梨園。唐代共有四個梨園,其中以長安的梨園本部和華清宮的“隨駕梨園”知名度最高。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華清宮梨園創作音樂、排練舞蹈,演繹了很多經典的華舞樂章。

玄宗一生所作的曲子數不勝數,最經典、最有名的便是創作於華清宮的《霓裳羽衣曲》,以及《得寶子》、《凌波曲》等。據記載,在華清宮梨園,經常是玄宗調玉笛以倚曲,楊貴妃含笑以領歌,或者是梨園弟子演奏各色樂器,楊貴妃於樂曲聲中翩然起舞。白居易詩“驪宮高出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正是當時情景的寫照。

梨園遺址出土的舞伎須彌座

今天,已在唐華清宮梨園原址之上建成唐梨園遺址博物館,這是全國首座梨園文化專題博物館。館中展陳由小湯遺址、梨園模型、梨園文物、梨園樂舞和梨園鼻祖五部分組成,除展出梨園遺址出土的文物外,另有15幅描述唐代樂舞的壁畫。作爲梨園文化的發祥地,這裡已成爲探尋梨園藝術源頭的寶地。

作者介紹

《秦陵奇蹟:始皇陵旁車馬俑|訪古》

《“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金聲玉振,寶光炫目|訪古》

《大小雁塔:在喧鬧與清寂中守望|訪古》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