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崛起 企業佈局新浪潮

外貿協會透過舉辦印度臺灣形象展、南亞商機日及臺灣精品體驗行銷等活動,提升臺灣廠商在印度市場的知名度,促進商機拓展。(圖/外貿協會)

印度幅員遼闊,全國共有28個邦與8個聯邦屬地,有多元的語言及宗教信仰,從各地豐富多彩的傳統服飾中可見一斑。(圖/外貿協會駐清奈辦事處)

印度位於南亞核心地帶,自古以來便是連接中東、東南亞、非洲和歐洲各國的商業貿易樞紐,如今隨着全球供應鏈重組與產業移轉,印度的戰略價值更加顯著,成爲企業佈局新市場與建立生產基地的重要選項。

全球正面臨地緣經濟碎片化(Geoeconomic Fragmentation)、信任赤字(Trust Deficit)、氣候變遷與資源短缺等挑戰,印度政府積極透過技術創新、政策改革與強化經濟治理尋求突破,以提升綜合國力, 確保在全球經濟秩序中保持競爭優勢。

過去10年來,在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 的領導下,印度政府推動「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與「新創印度」(Startup India)等政策,希望透過產業升級將印度打造爲全球製造、數位經濟與服務業並行發展的重要基地,同時推動農業現代化,以提升生產力與農民收入,促進整體經濟均衡發展。

然而,企業若要進入印度市場,仍需面對法規監管、關稅政策、基礎設施發展以及文化適應等考驗。

本期封面故事將透過「市場優勢篇」、「Make in India篇」、「Digital India篇」、「商業文化篇」,深入剖析印度的內外部優勢與市場發展趨勢,並分享臺灣企業的實戰經驗與觀察,期望能爲關注印度市場的企業提供實用參考方針,共同在印度崛起的浪潮中,把握新興商機。

印度擁有龐大內需市場和年輕充沛的勞動力優勢,加上政府推動數位經濟和製造業發展,以及近來年商業環境的改善,成功吸引外資進入,推動經濟強勁成長。

印度在全球經濟版圖上的地位正快速提升。截至2024年,印度GDP已突破3兆5,000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並躋身二十大工業國(G20)國家中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5至2026年間全球經濟成長率預計維持在2.7%的情況下,印度則將保持6.5%的高成長水平。在如此強勁的經濟動能下,IMF更預測印度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於2026年超越日本、並於2028年超越德國,成爲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印度的崛起並非偶然,回顧2013年,印度曾因高通膨及過度依賴外資維持貨幣穩定,被全球性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士丹利列爲「脆弱五國」(Fragile Five)之一。但隨着2014年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當選總理後,政府便迅速推動一系列改革。(全文請見2025年3月號第663期《經貿透視雙週刊》;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