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當代藝術家瑟提亞萬 大型裝置營造神聖感

瑟提亞萬在臺首次個展《靈語》以規則組成的陶件營造獨特的空間氛圍。(朱淇宏攝/安卓藝術提供)

「藝術創作也是冥想」印尼陶瓷藝術家艾伯特.約拿桑.瑟提亞萬的作品,多次重複製陶並組成內含秩序與規則的大型裝置,對他而言「是一種神聖的精神體驗」,對觀者而言,也能在獨特的空間氛圍中感受內在寧靜,在臺首次個展《靈語》正在臺北安卓藝術展出。

瑟提亞萬自萬隆理工學院美術系畢業後,曾在日本京都精華大學進修,2013年他獲選爲代表印尼參加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5位代表藝術家之一,當時的作品《宇宙迷宮:寂靜之道》便是以12000個微型的舍利塔組成,令衆人眼睛一亮。

瑟提亞萬以「親近的宏偉」作爲自己藝術實踐的基礎,並轉譯爲一種去除制度化宗教的精神感,對於作品並未賦予任何宗教性的意義,但卻有着「用難以理解的語言佈道」之意,他曾表示:「我可以解釋我在每一件作品中使用的符號的來源,或者具體指出我的靈感來源或者形容作品的形態,但是文字總是不能充分表述我的思想和作品的感覺。」

對瑟提亞萬而言,創作過程中的各種體驗,包括單調重複的塑型、建模、燒製陶土,都是作品的核心組成,他認爲:「當我們有意識的去感覺並注意呼吸的過程,它就變成了一種強有力的體驗。如呼吸一般重複做一件事,重複製造一樣東西,對我來說是一種很神聖的精神體驗。」

曾任職佳士得「現代與當代東南亞藝術部門」主管逾10年的龔若靈作爲《靈語》的策展人,她指出:「瑟提亞萬提供我們的藝術既強大又溫和,具有無限的一致性,是任何事物的意象」尤其每件小陶瓷作品形成更大構圖,圖案變成了對光的召喚,各自傳遞出一種空靈的節奏,合在一起時成爲光、形式和顏色的韻律。

安卓藝術總監朱倢瑢指出,本次一件4公尺高17公尺寬的大作《無窮》,由2552片雨滴狀陶塊組成,觀者可從繁密龐大圖騰的裝置中,體驗到神聖與靜默,就彷彿走進吳哥窟或聖保羅大教堂時的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