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329青年節 救國團公佈11名青年獎章獲獎人與事蹟

329青年節即將到來,救國團於27日於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宣佈11位得主名單及獲獎事蹟。(救國團提供)

329青年節即將到來,救國團於27日於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與今年度青年節籌備委員會總召集人、臺灣海洋大學林佩蓁同學,共同主持113年度青年獎章獲獎者公佈記者會,宣佈11位得主名單及獲獎事蹟。

救國團表示,本年度經各界推薦,共372位各行各業青年參與青年獎章選拔,最終在公益、運動、國際、文化藝術、永續發展等領域,選出11位具代表性的傑出青年獲獎者。

救國團自民國42年起辦理青年節活動,民國45年起依政府指示舉辦青年獎章及優秀青年選拔,其目的在透過表揚鼓勵青年自我實現,併成爲推動社會國家向上提升的中堅力量,歷來包括張善政市長、侯友宜市長,蔣萬安市長、總統府李大維前秘書長及大家熟知的國家運動員莊智淵、戴姿穎、郭婞淳等都曾榮獲殊榮,不僅成爲我國青年的學習楷模,更爲全世界華人樹立典範。

救國團主任葛永光表示,中華民國是一百多年前,由無數熱血的青年人用性命拚出來的,救國團是爲國家而生的,而青年人又是國家最重要的希望,因此,救國團每年辦理青年節活動的目的,不只在於肯定青年個人的傑出表現,更在於關心國家社會的永續發展。

葛永光指出,國家發展的根本在於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的關鍵在於政府提供安定的環境與友善的資源。救國團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替國家培養具備良善品格,並對國家有使命感、對社會有責任感的青年。然而當前臺灣由於「生得少、退得早、離得快、進不來」及AI趨勢、產業轉型、國際局勢及經濟衰退等因素,正面臨國安級的人才危機。

葛永光提到,根據聯合國穩定人口結構總生育率標準,臺灣僅有0.89%,在全球敬陪末座,自2021年元月至今,臺灣人口已連續37個月「生不如死」,且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平均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以上。此外,依據天下雜誌出版《2024臺灣人才白皮書》研究指出,臺灣白領工作者與高技術人才一年出走至少30萬人,全球「難以找到符合需求的人才」的企業當中,臺灣也以88%高居全球之首。

葛永光認爲,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人才培育更是維持國家生產力及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而從在場11位《青年獎章》獲獎者的成就可以看出,人才培育除了知識的涵養及技能的鍛鍊外,最關鍵的因素是心理的素質,尤其在全球競爭的壓力下,每個組織和企業都面臨產業性質的改變,及社會責任需求所產生的挑戰,在臺灣的我們如何幫助青年人強化生活的素養與生命的素質,以從容應對瞬息萬變的局勢和環境,是未來如何替臺灣組成一支人才大軍的思考重點。

葛永光也說,近期「社會安全網」議題再度浮上臺面,針對當前深深影響年輕人的網紅、網軍等網路現象,他特別提出建置「數位安全網」的迫切性,網路社交平臺表面看似所有人都能暢所欲言,實際上背後卻受到許多政治勢力的控制和操弄,導致同胞之間相互攻訐感情撕裂,重要的公共議題反而無法完全客觀冷靜地深入討論,而網路的匿名性,更使許多詐騙有機可乘,讓有心人士伺機而動,使年輕人遭受威脅和傷害。

葛永光呼籲政府做好正確示範,帶頭端正網路風氣,尤其AI科技未來將使網路上的資訊更加真假難辨,政府必須正視這些可預期及正在發生的亂象,立即建置完善的「數位安全網」,適時接住每一個可能受到侵害的青年人,也呼籲社會各界和救國團一起來推廣正確的青年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