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超高齡 普及「識老教育」

「你上網看看,現在日本所有的門票都沒有敬老票,只有一種大人票,另一種高中以下學生適用的『小人票』,」研究老人議題的學者陳政雄說,過去日本也像臺灣,電車上會對老人讓座,但現在已不可見,「這叫『嫌老』」。從「敬老」到「嫌老」,陳政雄推估,臺灣比日本慢老20年,2040年時,臺灣的老人與小孩比例是三比一,很快會從嫌老,進入歐盟現在的「棄老」現象。

CNN曾報導,歐盟出現「把阿嬤外銷到波蘭」一些案例,因爲福利制度相同,但在波蘭照顧一個老人的成本比在德國便宜得多,年輕人領取福利金付完老人在波蘭的照顧費後還有剩;現在更出現「把阿嬤外銷到泰國」的例子,因爲泰國更便宜。

臺灣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老這件事,大家都沒有經驗,你面臨時就老了!」近年投入銀髮服務產業的中化銀髮總經理李宗勇有感而發,2021年中化就針對55歲到64歲的初老者進行居住環境深度調查,同步瞭解他們想像中的老後需求,第二年再到國外找出100個解方 。

明道大學代理校長林博文認爲,臺灣欠缺「識老」教育,以高齡者的住宅需求爲例,「識老」應普及到各種專業營運、建築師和管理人員,才能發展出懂老人的營運商。

因雙連安養中心做出口碑的前執行長蔡芳文,疫情前常受邀到大陸協助規劃養老宅。他說,臺灣很多建築法規要求的都是低標,若依《長照服務法》,一個老人住的面積是16平方公尺,大約5坪多,要擺進一張牀、一個淋浴間,再加上一個流理臺,一人住感覺太小了,後來他規劃至少要兩倍大,住起來纔不會有壓迫感。

而「識老」這件事,也應擴及到每個將老者身上,「栽培一個孩子,如果沒有花20年怎麼出社會?」無齡創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柳智升說。同樣的,對於一個退休後到離開世界的人,怎可以沒有充分的準備?他認爲,初老者需要的第一部分就是退休準備教育,包括個人的人際關係與財務模型改變,第二部分是老年準備教育,包括面對生死,很可惜這些臺灣目前都沒有。(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