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常態化需要宏觀調控創新

圖/圖蟲創意

應對疫情常態化需要宏觀調控創新

文/馮俏彬

發於2021.12.6總第1023期《中國新聞週刊》

在國際國內多重負面因素疊加下,中國經濟正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各類市場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明顯影響,中小企業尤甚。爲此,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度的通知》,從財政、金融、用電、運輸等多個方面對相關工作進行了佈置和安排。

這是對2020年以來實施的中小企業紓困政策的延續。爲應對新冠疫情衝擊,當時政府針對中小企業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將小規模納稅人的起徵點由月銷售額3萬元提高到10萬元,2021年進一步提高到15萬元;將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標準從100萬提高到300萬元,2021年進一步對其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的部分“減半再減半”;階段性緩交社保;新增3000億元的普惠金融再貸款額度;鼓勵銀行和國有企業減息、減租等等。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經濟經受住了考驗,當年實現了2.3%的正增長。

但此次國務院出臺的政策措施與2020年比較,也有一些微妙的變化,政策應對正在由“稅、費、貸”轉向更加綜合的“組合拳”。2020年以來,支持中小企業的主要政策工具可以概括爲減稅、減費、減息、減租,招招直指“資金”這一企業經營的命脈,而此次出臺的紓困措施主要是“深入落實”已有政策措施(特別是“減稅”轉向了“緩稅”)、做好用電保障、運價控制等。

很大程度上,這或會是新一輪“六保”“六穩”的肇始。

今年下半年,經濟基本面發生了始料未及的變化,一方面疫情反覆增大了宏觀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各國應對疫情所實施的大規模“放水”政策後遺症開始出現,通脹擡頭、大宗商品掀起漲價潮、國際運價飆升、一些重要港口頻頻受到突發性因素的影響而中斷運作。這些都使得剛從疫情打擊中有所恢復、但仍然十分脆弱的國際供應鏈承受巨大壓力,局部的阻滯、斷裂時有發生,全球市場猶如驚弓之鳥。

從國內看,受大宗商品價格飛漲和國內啓動一些重大經濟結構調整政策等因素影響,供給端的壓力加大,PPI迭創新高。局部疫情散發也使得國內消費恢復時斷時續。對於廣大中小企業而言,既要面對上游傳導下來的大宗商品、能源、原材料價格上行的壓力,又難於將這種壓力向終端消費者轉移,它們成爲整個產業鏈、供應鏈中受影響最大、最具脆弱性的薄弱環節……這對政府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紓困幫扶、實施“六保”“六穩”政策提出了新的需要。

此次國務院出臺的政策,一方面表明中國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工具豐富多樣,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與能力應對新一輪風險挑戰;另一方面也可能預示着應對危機的政策措施一旦長期化,將產生不可預料的後果,一如當下美國的情況。這就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即在新冠病毒繼續演變並有極大可能長期存在於人類社會的情況下,宏觀調控如何創新?

近日,新冠病毒新變種“奧密克戎”橫空出世,受此影響,全球股市、油市應聲下跌。這對2021年多災多難的全球經濟而言,不啻是雪上加霜。從現在起,我們必須考慮在新冠病毒常態化的情況下,如何穩定宏觀經濟,如何爲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所有市場主體提供確定性,以營造經濟增長的良好外部環境。

(作者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