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美着手繪製貿易“咽喉點”地圖

參考消息網6月16日報道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6月10日發表拉納·富魯哈爾的文章《標示貿易“咽喉點”:一份操作指南》,內容如下:

自從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2022年首次談到“友岸外包”,人們圍繞這個詞進行了大量討論。這一概念是拜登政府在貿易和供應鏈韌性方面不同於特朗普政府的關鍵舉措之一,但一直難以落到實處。部分原因是美國對自己在關鍵產業的產能沒有清晰細緻的瞭解,更遑論掌握夥伴國的情況。

但這種局面正在改變。去年,美國商務部啓動了一個供應鏈中心,與私營部門的合作伙伴一起繪製供應鏈地圖。目前,這個中心已開始悄悄試用一套供應鏈風險曝光工具,這套工具可以處理美國及其許多盟友的貿易和海關數據,並形成一份詳細的示意圖,指明風險和機會存在於何處。

其背後的理念是弄清楚一件事:當涉及半導體、關鍵礦產、消費電子等領域的供應鏈時,這些國家的健康程度(或者不健康程度)究竟如何。在發生戰爭、出現流行病或遭遇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某些關鍵物料能以多快的速度從盟國獲得替代性供應?這些盟國對中國或俄羅斯等單一國家的依賴程度如何?

這個新中心由美國商務部負責行業和分析的助理部長格蘭特·哈里斯創建。他表示:“我們希望繪製一幅通用的運作圖景,分享一系列現實情況,以便與歐洲盟友或印太經濟框架的成員國討論供應鏈問題。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基本觀點常常是‘我們都應該做得更多’,然後一切就止步不前了,因爲沒有數據可供更具細節的討論。”

這聽起來很簡單,卻是我迄今看到的美國政府在廣泛商業領域繪製全球“咽喉點”地圖的最細緻努力。2013年孟加拉國拉納廣場工廠倒塌事件以來,我一直很關注供應鏈問題。多位供應鏈專家在與我交談時表示,沒有哪個國家(除了中國)在這種跨境測繪方面做得更多。

拜登政府關於供應鏈的百日審查報告確實寬泛地提出了美國存在的脆弱領域,例如芯片、關鍵礦產和藥品。美國政府隨後出臺的多項立法,尤其是《芯片與科學法》,正是在爲這些領域提供防護。但這些舉措有別於探知更基礎層面的、具體的脆弱區域的措施。

例如,上述工具(我上週試用過它)可以迅速向用戶顯示,儘管印太經濟框架成員國整體在某種關鍵電子元件領域可能擁有33%的市場份額,看似十分安全;但實際上,其中一個國家在該數字中佔比較大,而該國的大量相關物料是從中國進口的。

當然,使用寬泛類別的貿易數據能實時看到的東西很有限,其中一些數據已經幾十年沒有更新。美國商務官員和供應鏈專家還會談到,即使對最關鍵的行業領域,也不可能繪製一幅360度無死角的全面地圖,部分原因是(至少在目前)企業沒有被要求交出保密信息,比如它們製造產品所需的物料清單。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史兆威幾十年來一直在研究全球供應鏈。他表示:“如果你走進一處‘家得寶’賣場,並問全賣場有多少商品來自中國,答案是‘很多’。比如,射釘槍所用的屋頂釘全都來自離北京不遠的供應商,這有誰會知道呢?”

當然,美國官員對屋頂釘沒那麼關心,他們更擔憂電工鋼或寬帶基礎設施。而這套新工具背後的想法是着手標示主要的風險匯聚點,從而讓美國與貿易伙伴的對話更具戰略性和有效性。

史兆威和其他人(比如美國國防部防務業務委員會的供應鏈專家克里斯托弗·戈帕爾)認識到繪製風險點地圖的價值。但他們也指出,歸根結底,要在全球供應鏈中實現長期的、經濟上可持續的轉移,還是要有真正的需求信號。知道哪裡有供應是一回事,在富裕國家生產是否具有經濟可行性,那又是另外一回事。(編譯/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