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難而上 這個5%了不起
文案:寧迪 劉佳佳 設計:聶亞棟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也如期公佈。
開幕會結束後,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真提氣”。
更“提氣”的還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一系列關乎民生的目標: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明確了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還明確了2025年政府十大重點任務。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陽在解讀報告時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注重高質量、抓改革、惠民生、強信心,可以說是一個聚焦高質量發展的報告,是一個深化改革的報告,是一個“民生爲大”的報告,是一個鼓舞士氣的報告。
“經濟增速關乎民生福祉最根本的基礎,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得讓老百姓口袋裡有東西。”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韓保江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今年,經濟增速目標以及實施怎樣的政策來實現目標是他關注的焦點問題。在他看來,今年,我國將經濟增速的預期目標設置爲5%左右,既考慮了中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又考慮了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之年。2024年,中國經濟站上了“新臺階”,今年,中國經濟將在“新臺階”上更進一步,這也將爲“十五五”良好開局打下穩基礎。
挑戰又一個了不起的“5%”
2024年,我國GDP同比增長5%,經濟總量首次站上130萬億元“新臺階”。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在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情況下,能夠實現5%的經濟增長實屬不易,充分體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如此評價2024年中國經濟的表現。
今年,中國將挑戰又一個了不起的“5%”。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情況下,中國仍將經濟預期增速設置在5%左右,這個“含金量”有多高不言而喻,這也超出了一些國際機構的預測。2025年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增長超1.3萬億元,如果完成5%左右的目標,全年經濟增量將超過一箇中等國家的經濟總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羣慧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經濟增速目標的設置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一是經濟增長潛能,二是解決就業、化解風險等,三是計長遠,爲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打牢基礎。
5%左右的經濟增速背後是1200多萬人就業的保障。韓保江談到,經濟增速的設置首先要考慮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他分析,我國的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增加約250萬個就業機會。2025年中國經濟預期增速設置在5%左右,是解決就業這個眼前最急需解決問題的必然選擇。
當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經濟增速目標對於穩預期具有重要作用。韓保江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這也體現在中國經濟增速上。
爲中國經濟發展裝上自己的“發動機”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仍然複雜嚴峻,中國經濟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砥礪前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答案”: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打好政策“組合拳”。
韓保江認爲,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大國經濟基本盤沒有變。面對衝擊,中國需要通過千方百計擴大內需,培植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從供給側到需求側,爲中國經濟發展裝上自己的“發動機”,是中國經濟長期行穩致遠的關鍵。
“更重要的還是擴大內需。”韓保江關注到,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出現了一批讓全球眼前一亮的創新產品,例如中國研發的機器人加速“出海”;AI大模型DeepSeek在全球掀起熱潮;《哪吒之魔童鬧海》在全球熱映,成爲首部票房超20億美元的亞洲電影……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再到文化產業,供給側的中國經濟增長點呈多點齊發的良好態勢。他談到,要順應這個趨勢,將支撐供給側增長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經濟政策的着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黃羣慧談到,尋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他關注到,這幾年,高技術製造業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的佔比一年比一年高,恰恰反映出中國的動能正在轉換。他建議,營造有利於集聚全球新質生產力要素的一流國際化營商環境。
作爲民營企業家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看好中國經濟,因爲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經濟格局沒有變,中國14億多人口的大市場沒有變,中國巨大的消費潛力沒有變,他對中國經濟有信心。
“最近這一年來,國家出臺了很多推動經濟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的政策,從政策上對民營企業越來越有利。”劉永好表示,民營企業要用新質生產力來武裝自己,加快創新升級。
沈丹陽表示,從中國發展實踐和各國經驗看,能不能實現發展目標,一看發展態勢,二看能力條件,三看支撐政策。“綜合這幾方面因素,我們對實現今年這樣一個增長目標是充滿信心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