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者全拿 柯文哲的矛盾

(圖/本報系資料照)

藍白合在總統候選人的產生方式上似乎嚴重卡關。雙方第一輪各自拋出全民調與開放初選方案,未有交集。第二輪方案,民衆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仍堅持全民調,但做出自己的支持度只要在誤差範圍內就當副手的退讓;國民黨則放棄初選,提出日本及德國模式的類全民調。不過,兩方看似靠近,實際上卻漸行漸遠。

柯文哲堅持的模式基本上跟美國總統制「贏者全拿」模式相同。因爲我國現行體制,總統權力極大,副手只能備位,憲政上幾無實質權力。全民調的結果,幾乎等於一翻兩瞪眼,小黨固然可以小博大,但對大黨來說,卻可能全盤皆墨,賭注過大。這種成王敗寇的結果,看不見共同理念與目標、看不到重要職位的合作,當然也展現不了權力分享的精神。

柯文哲日前召開聯合政府座談會時指出,當前憲政問題核心是我們贏者全拿的超級大總統制,他甚至批評這是「民選皇帝制」,因此主張逐步往內閣制靠攏,包括閣揆必須經過國會同意,也同意組成聯合政府。儘管他對總統「贏者全拿」嚴厲批評,但對藍白合拋出的全民調初選模式卻複製着這個他所痛恨的邏輯。

細究國民黨第二輪的日本與德國模式,儘管向全民調修正,但帶有更多內閣制的意涵,與柯前述主張呼應。內閣制強調的是國會多數組成政府,理念上是貫徹民主多數決的原則,說白了就是依照國會政治實力來分配政治權力。更重要的是,內閣制本質上融合著權力分享的概念,特別是當國會各黨都無法單獨過半時,就必須和其他政黨合作、妥協,必須和理念相同或接近的人攜手,而不是靠一個人的單打獨鬥。

國民黨提出的德國模式或日本模式,前者納入民衆對政黨的支持度,後者強調潛在國會議員的影響力,都考量到國會集體政治實力的重要性,而不僅僅仰賴個人光芒的主導,這正是內閣制與總統制的分野,也是全民調看不見的盲點。日本模式看似對國民黨有利,但若說德國模式一定對國民黨有利,恐怕也言過其實。

對於憲政體制的沉痾,從體制上翻轉思考邏輯,與柯希望形成新的政治文化完全相容。柯沒有理由一面說要朝內閣制權力分享與強調妥協合作的方向靠攏,另一面卻又堅持依循總統制「整碗捧去」的老路。今天藍白之所以難合,不正是因爲難脫「贏者全拿」的舊思維所致!

臺灣的政治文化需要重塑,政治與選舉的極端對立也必須設法化解,但這絕不是光靠嘴上說要改變就可達到。要改變現行總統權力過大的問題,往內閣制靠攏,要翻轉政治文化,跳脫藍綠惡鬥,第一步恐怕更需要從柯文哲自身的改變做起。

(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