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兩山” “明體達用”,這所大學不一般!

有這麼一所高校,靜靜坐落在美麗太湖之畔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葳蕤成長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浙江湖州。

她的辦學歷史綿長、育人初心不渝。一路走來,已孜孜不倦地爲全國基礎教育事業輸送了優秀教師4萬餘名,其中更有1300餘名畢業生成長爲中小學名校長、幼兒園名園長、特級教師等。

這就是湖州師範學院,一所即將迎來高等教育66週年暨辦學108週年,擁有百年師範教育歷史的高校,在2024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位列218位,居師範類高校第28位;在2024年校友會中國大學排行榜中位列207名;入圍US News2023世界大學排行榜,在中國(內地)大學位列104位。

圖丨湖州師範學院大門

薪火相傳一世紀,絃歌不輟一甲子。現在,秉持優良師範傳統,培育鮮明應用特色,湖州師範學院正在奮力打造高水平師範大學的道路上奮楫前行,更名湖州師範大學進程也已進入衝刺階段。

繼往:傳承湖學,“明體達用”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安定先生胡瑗在湖州以“明體達用”理念開創“蘇湖教法”,“從遊者數百人”。“明體達用”成爲開唐宋以來哲學風氣之先,對後世影響深遠,黃宗羲認爲胡瑗是宋代以後中國學術的開創者和先導者,錢穆認爲胡瑗的“明體達用”思想是宋學精神。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湖州這座城市千年以來一直深具崇文重教的濃厚氛圍,東南學術自此走向第一次崛起,更書寫出“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的文化傳奇。

圖丨胡瑗像與胡瑗廣場

承千年湖學之精華,1916年湖州師範學院的前身——錢塘道第三聯合縣立師範講習所創立,正是立德樹人的師範教育之源、“明體達用”的師範校訓之始。

其後,在1958年,湖州師範專科學校成立,開啓了高等教育之門。199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99年,原湖州師範專科學校、湖州師範學校和湖州教師進修學院合併,湖州師範學院正式成立,步入了高等教育的新徵程。2012年開始獨立招收碩士研究生,2018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21年獨立學院求真學院轉設爲公辦普通本科高校——湖州學院,2022年被列爲浙江省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規劃的第一批次建設單位,由此駛入了快車道。

艱難創業,篳路藍縷。從規模擴張到內涵發展,從本專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從教學型高校走向教學研究型高校,湖州師範學院在百年壯大曆程中,始終秉承“明體達用”校訓,逐步凝練出“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包容求新、博雅篤行”的大學精神。

圖丨“明體達用”校訓石

殫精竭慮,玉汝於成。砥礪“師於古而用於今”,在悠悠探索歲月中,湖州師範學院也反覆琢磨着“明體達用”的時代意涵。終於,曉暢體用之學、立師道之魂的根本,在於融合現代教育理念。

過去,胡瑗講經訓大義爲“體”,經世實踐爲“用”,締造湖州千年人才不衰。現在,湖師人致力於培養“明體達用”的“六有”人才,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志向的人爲“明體”,以培養有用的人、做有爲之士爲“達用”。

這一版“明體達用”,爲當代教育“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爲誰培養人?”之問,寫下了自己融匯古今的答案。

開來:做優師範,做強應用

簡言之,湖州師範學院提倡“明體達用”,便是以關切時代命題的現實主義導向,在做優師範的同時做強應用,培養德才兼備、學以致用的應用型人才。

“學科爲王”,厚植課程實力,發展金牌專業。目前,湖州師範學院擁有16個碩士點、17個省市一流建設學科,涵蓋教育學、工學、農學、醫學等11大學科門類,數學、臨牀醫學和工程學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數學學科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行榜。

圖丨醫學生宣誓儀式

49個本科專業中,有20個國家特色專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承擔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以及教育部新工科綜合改革類協同育人項目、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

爲響應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填補企業急需的各類專業人才空缺,湖州師範學院還新增了匹配地方產業發展的相關專業,建立了以“政府引導、需求驅動、校地合作、協同育人”的校地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累計爲社會各界培養畢業生10萬餘名。

圖丨師範生文化藝術節

近五年來,學校與800餘家政府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係,新增產學研基地、研發中心(研究所)等校企合作平臺150餘個,建立6家技術轉移中心,組建100餘支服務地方團隊,承接服務地方項目1600餘項,社會服務經費累計超6億元。

“若無變新,不能代雄。”“明體達用”的教育觀自誕生伊始,便蘊含着敢於創新改革的實驗主義基因。湖州師範學院亦循革故鼎新的校風,致力於以紮根實踐爲基,不斷深化師範教育改革。

通過持續推進“校地共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湖州師範學院的“建立新型機制,共育合格師資”培養模式,獲得國家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雄起:人才薈萃,成果豐碩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在湖州師範學院辦學實力穩步提升的背後,如汩汩活水般帶來無限生機的,是“人才強校”首位戰略的制定,以及“政府—高校—企業”聯合引才機制。

“栽下梧桐樹,引來鳳凰棲。”湖州師範學院着力於搭建以學校爲主體、產業需求爲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多類型、多層次科技創新平臺,建立了1個國家級平臺:水生動物繁育與營養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另有浙江省現代農業資源智慧管理與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省媒介生物學與病原控制重點實驗室、浙江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與開發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等8個省部級平臺。

現在,人才戰略已全面“開花結果”:

2020年以來,引進博士及以上人才316人,其中全職院士3人、國家級領軍人才7人、省級領軍人才22人。

截至目前,擁有外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5人,共享院士2人,國家“萬人計劃”專家、國家傑青、國家百千萬人才、國家教學名師等國家級人才15人,中科院“百人計劃”人才、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省“萬人計劃”專家等省級人才83人。

皓首窮經、學富五車的學者們,俯身躬耕在各自領域內,又如春風化雨般潤澤滿園桃李,用實際成果支撐起了湖州師範學院的門面和底氣。

圖丨老師給學生上課

一流的人才,締造一流的事業。 近年來,湖州師範學院獲得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等其他省部級一等獎5項 ,近兩年連續獲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 學校於2021年、2022年連續獲 國家社科重點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數位居全省同類高校前列。

在2023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湖州師範學院主持的《以開放教育生態爲抓手的地方師範院校工科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獲得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此外,與合作單位的合作成果,還獲得了高等教育(本科)、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6項。

反哺:校城融合,擁抱“兩山”

湖州師範學院是湖州人民自己創辦的大學,她命運的每一次跌宕起伏、成長的每一個起承轉合,從來都和這座城市血脈相連、同頻共振。因此,聚力打造城市與大學命運共同體,自然是題中之義。

爲了全方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去年3月,聚焦湖州市八大新興產業鏈和經濟社會重大需求,湖州師範學院跨學院跨學科整合資源、主動對接,舉全校之力打造“3+1”平臺,即智能裝備、半導體與光電、生物醫藥3個產業學院和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爲區域傳統特色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持。

成果斐然,俯拾可見。例如,該校水務大腦聯合實驗室研發的全省首個“電子河長”可實時監測12項水質指標,目前該研發產品已推廣到多地使用。2023年,“電子河長”案例入選了浙江省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優秀案例。

而在湖州肩負生態示範先行使命的當下,湖州師範學院主動將“兩山”理念融入辦學方方面面,亦是以實際行動服務地方,反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圖丨“兩山”理念湖州論壇

作爲“兩山”理念誕生地的高校,湖州師範學院不斷擦亮“兩山”品牌。創建的“兩山”理念研究院,獲批浙江省首批新型高校智庫。舉辦“兩山”理念湖州論壇,組建國際化的“兩山”智庫聯盟,同市縣區持續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助力“兩山”理念轉化通道拓寬。

展望:更名進階,圓“大學夢”

2022年6月20日,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曾有熱心網民就“湖州師範學院何時改名湖州師範大學”,向浙江湖州市委書記發問留言,引發不小的關注。

對此,湖州師範學院校長辦公室作出回覆:學校已經具備了更名大學的條件;下一步,將密切關注教育部相關政策動態,做好充分準備,爭取早日成功更名“湖州師範大學”。

事實上,能夠形成“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有利局面,在“打鐵自身硬”之外,也離不開“衆人拾柴”。浙江省各級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着湖州師範學院的更名工作。

浙江省委省政府將湖州師範學院更名大學列入《浙江省“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規劃》。

湖州市委市政府則在2019年出臺了《關於大力支持湖州師範學院加快建成高水平“湖州師範大學”的若干意見》,在2020年達成舉全市之力創建高水平“湖州師範大學”的共識。

現在,在2021年成功完成獨立學院轉設工作後,湖州師範學院又着力搶抓建設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的發展機遇,昂首闊步踏上創大拼“博”的新徵程。

圖丨湖州師範學院

四月的江南,萬物生輝,欣欣向榮。四月的湖師,春意盎然,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