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在香港:對話葉問徒弟蕭煜民,瞭解真實的葉問宗師和詠春哲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袁思傑 實習生管黃燊儀 香港報道

繁忙的香港旺角,踏入位於太子的長寧大廈2樓的詠春體育會,就能看見這裡佇立着古老的木人樁、白色天花板上的綠色吊扇以及放在最顯眼位置的葉問宗師的銅像和肖像照片。

86歲的詠春體育會會長、葉問宗師徒弟蕭煜民坐在椅子上,認真地看着學員們練習詠春“黐手”—這些學員有的只有14歲。

蕭煜民17歲時拜入葉問門下,是李小龍的同期師兄弟。自1978年起,曾擔任香港詠春體育會董事、秘書、主席等職。數十年來,他持之以恆,不斷研習、傳播詠春拳,弟子遍及世界各地。

據瞭解,香港詠春體育會是香港最早註冊的國術團體之一,由葉問宗師指派七位弟子於1967年在香港創立。成立第二年,葉問及弟子購置了位於香港水渠道的長寧大廈的一個單位作爲詠春體育會永久會址。50多年來,葉問的兒子和徒弟在這裡舉辦了無數的訓練班,持續研究、教學和推廣詠春,延續葉問宗師的精神和詠春拳術。

“葉問宗師講過,我們詠春拳就是小念頭、尋橋、標指,集合儒家、釋家和道家的思想,很有邏輯思維,也融入物理學和哲學,(所以)詠春是有思想的。”蕭煜民向我們介紹詠春的拳法套路。採訪期間他也親自展示了打木人樁以及和弟子教學切磋“過手”。

講起當時第一次見到葉問宗師的場景,蕭煜民感慨道“葉問宗師是一個像文人的師傅”,當時蕭煜民在學校剛畢業進入社會,在一家外國人開的公司工作,機遇巧合下認識一個學習詠春的朋友,向他引薦了葉問。

在蕭煜民眼中“說話斯文”的葉問宗師,自幼受到嚴格的儒家教育,年輕時曾在香港聖士提反學校讀書。

蕭煜民回憶,葉問宗師對他的訓練要求是:“多做”和“自己去理解”。“自己去理解(詠春)和師傅直接告訴你是兩回事。” 蕭煜民說。

葉問是詠春傳承的重要人物之一。20世紀50年代,詠春拳代表人物葉問將其帶入香港,並將詠春傳授方式簡化,以適應大規模教學。葉問在香港開設武館廣授門徒,成爲詠春拳後來在世界範圍內開枝散葉的基礎,其一衆傑出弟子們都繼承了葉問遺志,將詠春拳進一步發揚傳播,使之成爲稱譽國際的中國拳術。

現今,香港有着大大小小的詠春拳館,或開於街頭,或隱於鬧市。在葉問弟子的傳承下,詠春拳的火種在香港繼續發光發熱。

在香港這一多元文化的熔爐中,詠春拳也成爲許多電影和舞臺作品的創作靈感。從李小龍的《龍爭虎鬥》,到甄子丹主演的《葉問》系列,再到梁朝偉主演的《一代宗師》,詠春拳在香港諸多武打片中大放異彩,也讓詠春拳在香港家喻戶曉。

1月4日到7日,以詠春拳和葉問的故事爲基礎創作的現象級舞劇《詠春》在香港演藝學院連演5場,以現代舞劇演繹的形式在香港舞臺上重現詠春風采,致敬香港電影輝煌,吸引了香港市民和衆多社會名流到場觀看。蕭煜民也在1月4日首演日來到了現場,自嘲“很久沒有穿上西裝”的他,對這部舞劇展示出的美感和文化內涵表達了讚賞:“武術融合舞蹈,提高了觀賞性,看上去非常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