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鈍感力理解孩子

全文長 14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2分鐘

在教育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性格不同的孩子,教師要順着孩子性格發展中的紋理潤物無聲的導向,有時候會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正如詩經《小弁》篇中所講:伐木掎矣,析薪扡矣。(伐樹尚需支拄樹冠以防砸傷,劈柴尚需順着紋理才容易。‌)

最近和班內一個孩子聊天,他無意中的一句話引發了我的反思和共鳴:“老王(課下學生經常和老師打成一片,所以有了這個親切的稱呼),我這學期已經盡我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了,但是始終達不到上學期的狀態,我控制不了我自己,該怎麼辦?”我答道:“努力就好,壞毛病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好習慣的替代也非一朝一夕”。對話結束了,但餘音不止,反思後我慶幸平時教育中我有意爲之的鈍感力,讓一個看似過早凋零的花朵漸次回春。

不得不交代一下孩子的成長背景。孩子名叫胡海晨,小時候更多的由爺爺奶奶陪伴成長,對社會的人情世故瞭解較早,我想也正是因爲價值觀形成時期學校教育與社會觀念的錯位衝擊讓孩子提早叛逆,反映在學習上就是習慣欠缺,自制力較弱,偶爾會通過製造一點小“事端”引發關注,在渴望學習生活的絕對公平中又難以自我約束,所以便“理所當然”的成爲了老師眼中的“惹事精”,不服管教。

我們的認識是從四升五開始,我接手了班級的數學教學工作,當然,他的“不服管教”對所有老師是一視同仁的,所以我見到他的第一印象也是一樣:躺在椅子上、無所謂的表情、回到“甲骨”的數字、開口即“找茬”的語言。我對待學生的方式一般是課上共同參與,課下一起玩耍,讓他們先愛上數學老師,再愛上數學,逐步培養興趣,但這招卻並不能將學生“一網打盡”,比如胡海晨。我想,當教師在束手無策的時候不妨等待,用最低的課堂標準暫時規範他,伺機而動,“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去關注隨時可能發生的教育契機,用鈍感力給自己時間,也給孩子創造成長的機會。

有一天,契機來了。週五放學以後只有他一個人被我留下補寫一週拉下未完成的課堂任務,完成後媽媽因參加妹妹在幼兒園的活動還未到學校,我們有了一次單獨對話的機會。“海晨,你有優點麼?說幾個。“支支吾吾,似乎一個也沒說出來。“我來說說看,我說出你一個優點,你確認,說的準確你要花一塊錢買走它,你也說我的優點,說出來一個我也花一塊錢買走。”(我觀察到他帶了6元的零花錢)對話開始了,你來我往,我說一個,他認可,他說一個我認可,但最終我贏走了他所有的錢。當然,贏錢不是目的。他覺得我讀懂了他,而且是唯一讀懂他的人;他覺得我不討厭,原來老師身上也有一些優點。

錢我還給了他。但從這天起,冰融化了。

現在是六年級,離上次談話一年多一點,你能清晰看到課堂上他的表達最清晰,聲音最洪亮;能看到他作業雖然會有拖拉,但最後一定能準確完成改錯;能看到平時和同學遇到了矛盾他聽得進去建議;能看到面對缺點時他敢於調整自己,不斷進步,就像上文所說,儘管差強人意,但在努力向上。

所以,他啓發我再一次反思教育,孩子雖然沒有達到你的期望,但他可能已經在暗自努力。如何靜待花開?善用鈍感力,多些對孩子的理解也是一種選擇。

教育的姿態千般變化,但千姿百態背後卻有一個“不二法門”,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來說:“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甦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

不同性別的教師表達方式不同,但教育的情感相同;不同年齡的教師表達手段不同,但教育的初衷相同;不同學科的教師表達程度不同,但教育的最後呈現相同。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用奉獻、用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學生,才能爲學生所愛。

鈍感力,是一種等待,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寬容。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王海松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