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臺灣》雨中追思二戰受難戰俘 家屬赴金瓜石緬懷先人

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鄧元翰(John Dennis)出席金瓜石「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追思戰俘活動,在牧師Herbert Barker帶領下爲戰俘們默哀致意。(黃子明攝)

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鄧元翰(John Dennis、前)13日參加金瓜石「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追思戰俘活動,併爲戰俘獻花。(黃子明攝)

參加金瓜石「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追思戰俘活動的退輔會主委馮世寬爲戰俘獻花。(黃子明攝)

參加金瓜石「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追思戰俘活動的各國退伍軍人代表分別爲戰俘獻花。(黃子明攝)

參加金瓜石「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追思戰俘活動的人士都在胸前別上小花。(黃子明攝)

金瓜石「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追思戰俘活動現場插着英國、加拿大、荷蘭、澳洲、紐西蘭、南非、美國及我國國旗。(黃子明攝)

在金瓜石「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追思戰俘活動中,與會人士在雨中朗讀頌詞。(黃子明攝)

出生在金瓜石高齡99歲的陳金木(右)也代表當地居民到場獻花。(黃子明攝)

由於當地上午下着間歇雨勢,刻滿戰俘名單與國籍資料的碑體牆面留下一條條清晰雨痕。(黃子明攝)

金瓜石「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戰俘名單與國籍資料的紀念牆前,豎立寓意戰俘相扶持的「Mates」(夥伴)的銅雕作品。(黃子明攝)

民衆走過金瓜石「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長廊,前往參觀刻滿戰俘名單與國籍資料的紀念牆。(黃子明攝)

新北市金瓜石山區的「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13日舉行二戰受難戰俘追思會,帶着小孩的家屬在刻滿名單的紀念牆上找尋先人名字。(黃子明攝)

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左四起至右)、臺灣戰俘營協會創辦人及會長何麥克(Michael Hurst)、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鄧元翰(John Dennis)及我國退輔會主委馮世寬13日參加金瓜石「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追思戰俘活動,在紀念碑前合影。(黃子明攝)

參加二戰受難戰俘追思會的與會人員向紀念碑獻花並敬禮。(黃子明攝)

新北市金瓜石山區的「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13日舉行二戰受難戰俘追思會。(黃子明攝)

來臺參加二戰受難戰俘追思會的各國人士,在刻滿戰俘名單的紀念牆前聽取資深退伍人員解說。(黃子明攝)

位於金瓜石山區的「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13日舉行追思活動,現場插着英國、加拿大、荷蘭、澳洲、紐西蘭、南非、美國及我國國旗,來自多個國家的戰俘家屬、退伍軍人協會及金瓜石當地民衆代表,共同追思二戰期間被關押於金瓜石戰俘營的一千餘名戰俘,各國出席人士分別發表紀念談話,並冒雨在紀念碑前獻花。 今天來臺的戰俘家屬有多人帶着年幼孩子同行,他們在紀念碑前找尋家族先人的名字,有人默哀,也有人拍照留念,與會的各國退伍軍人代表也在資深人員解說下參觀紀念碑,由於當地上午下着間歇雨勢,刻滿戰俘名單的碑體牆面留下一條條清晰雨痕。

1942年10月底,大約1100名被日軍俘虜的戰俘,從新加坡搭乘「英倫丸」(England aru)抵達基隆,其中500餘人被送到臺北6號戰俘營,11月14日另一半進駐金瓜石戰俘營,當地人稱爲「啄鼻仔寮」,意即「高鼻子外國人住的營舍」,戰俘在銅礦營負責採礦,他們每天工作達12小時,不僅缺乏食物及醫療,還遭戰俘營日本管理人員非人道對待,許多戰俘命喪於此,最後並埋骨於附近一處山坡地的墓園;1945年8月日本投降,美國與英國海軍船艦抵達基隆,撤離大約1500名倖存戰俘到菲律賓馬尼拉重享自由;總計在1942至1945間,共有4000餘名大英國協及同盟國軍人被分送到包括屏東、高雄、花蓮、臺中、臺北、金瓜石等十多處戰俘營,從事河流整治、蓋機場跑道、種甘蔗、採礦等勞役,到戰爭結束時,共有近500人死亡。

「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在1997年11月23日落成啓用並舉辦追思會,今年爲第25年,包括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鄧元翰(John Dennis)及我國退輔會主委馮世寬、退伍軍人協會指導委員董翔龍等都出席,出生在金瓜石高齡99歲的陳金木也代表當地居民到場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