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別跟孩子開的玩笑——“媽媽不要你了”

點擊上方 ▲ 關注「歐茜醫生」瞭解更多育兒知識

前兩週寫過,其實除了“利誘”孩子,還有一種育兒話術很討人厭,很危險,而且很多家長小時候可能都經歷過,那就是——威脅。

“你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理你了。”“你媽媽生了弟弟之後就不要你了哦。”

“姐姐每次都做得比你好,以後只喜歡姐姐了。”

說出這些話的人可能是孩子的父母,也可能是親戚朋友或者鄰居路人。說話的人未必有心,可能以爲自己只是在和孩子“開玩笑”,逗逗孩子。

但聽在孩子耳中,卻是天塌了一般的傷害。不是危言聳聽,以“拋棄”和“不愛”爲指向的威脅,對親子信任的傷害再怎麼強調都不爲過。

抹殺孩子安全感

傷害親子依戀關係

隨性開口的大人們不會想到,孩子能從這番話裡提取出多麼可怕的信息:

如果沒有按照要求做,爸爸媽媽就會不喜歡他,隨時都可能拋棄他。

這無疑是對孩子安全感的一記重擊,可能讓孩子陷入被拋棄的恐懼感中,沒有安全感。據《兒童發展心理學》,兒童從6月齡起就已經對熟悉的養育者有了明顯的依戀,表現明顯的出分離焦慮,18個月~2歲以後,孩子和父母之間形成相互信任的依戀關係。

但這個關係在孩子成長後期容易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父母長期的漠視、頻繁更換養育環境等。以親情爲籌碼脅迫孩子,即便只是言語上的輕慢,同樣也會深深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破壞依戀關係。

精神分析和習性學理論認爲,人內心的愛和安全感源自健康的依戀關係,它有助於心理各個方面的健康發展。如果破壞了孩子內心這層對父母的依戀,容易對其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不要小看隻言片語對孩子的殺傷力。

大人以爲是在開玩笑,孩子卻會往心裡去。即便孩子知道你可能是在逗他玩,那種被脅迫、不被尊重的感覺,也足以讓他心裡滋生負面的情緒。

親子信任的缺失

導致極端情緒反應

親子間的信任和依戀關係破壞起來容易,修復起來卻很難。

長期被家長用語言甚至行動(推出家門、丟下不管)威脅的孩子,有的會變得格外乖巧聽話,但家長千萬不要沾沾自喜以爲管教方法起了作用。這有可能是孩子在安全感極度缺失下表現出的討好刻板行爲。孩子變得格外敏感,也更容易累積情緒壓力,被很多無心的細節進一步地傷害。

還有的孩子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本加厲地無理取鬧,向家長索取注意力,索取關愛,索取一切證明家長還愛着他的證明。正是因爲對孩子極度重要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需要反覆去證明,一次次的“不聽話”、“搞破壞”就是他們確認安全感還在的方式。

由於恐懼父母不再愛自己甚至拋棄自己,有的孩子在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甚至遭受傷害的時候也不敢告訴家長,而是自己默默承受。在極端的個案中,孩子甚至會選擇結束自己“不被愛的生命”。

讓孩子明白父母永遠愛自己,任何時候都不會拋棄自己,並不是對孩子的驕縱,而是幫孩子打下人生安全感的基石。這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醫生媽媽寫在最後

家長對孩子的管教,無論是言語上的還是行動上的,都應該有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

永遠不要以不愛他、拋棄他來作爲威脅。

底線之上,還有很多辦法能夠讓孩子分辨對錯,明白輕重,立規矩不要用那些後果我們承受不起的“核武器”。

當爸媽們發現爺爺奶奶、其他親戚朋友,說出類似的話語來逗弄孩子時,請立即制止,堅定地對孩子表達愛。大家也不妨把這篇文章轉到親友羣,提前和長輩親友們說明“威脅”式育兒話術的壞處。

end

參考文獻:

1、《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第4版》-[美]Laura E.Berk

免責聲明:本文數據更新於2021年8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醫療、健康、用藥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對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議,請給我們留言。

注:封面及正文來源公衆號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