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通膨 核心物價平均7.98個月漲1%

2013年至2019年核心物價平均調漲1%約隔17.19個月、近1年半,而2021年至2023年,縮短爲7.98個月。(鄧博仁攝)

疫情之後,覺得東西變貴的速度更快了?你的感覺沒有錯!中央銀行分析近年通膨的結構正在轉變,尤其核心物價漲價週期縮短,近3年每8個月就調漲至少1%,這是近年民衆對物價上漲感受更深刻的原因,甚至認爲政府統計數據失真,實際通膨感受遠大於數據。

核心物價排除能源與糧食價格,等於把因俄烏戰事造成的能源、糧食價格因素排除,因爲這兩項商品價格並非由國內控制。但即便扣除這兩項變數,央行統計,近10年來,平均年增率高於2%的查價項目愈來愈多,從2013年佔不到3成,如今逼近5成,等同萬物齊揚。

央行經研處內部研究報告「從調價週期探討近年通膨結構之變化:臺灣的個案研究」便以臺灣情況深入探討,2020年前,臺灣通膨率相對穩定,即使遇到供給面衝擊,往往也能在短期間回覆;但2021年起,受疫情、地緣政治風險、氣候變遷等連續非預期供給面衝擊,導致臺灣通膨走勢出現結構性變化。

舉例來說,2013年至2019年,平均年增率高於2%的查價項目羣僅105項,佔368項查價項目羣的28.53%,但2021年至2023年,平均年增率高於2%的查價項目羣已來到179項,佔368項查價項目羣的48.64%,意即2021年後物價上漲已擴散至更多範圍的日常消費品項。

若以1%漲幅爲標準,計算查價品項超過1%漲幅的間隔期間(調價期間),2013年至2019年核心物價平均調漲1%約隔17.19個月、近1年半,而2021年至2023年,降爲7.98個月,儘管多數核心物價品項調價幅度不高,但調價週期顯著縮短,也讓民衆對通膨感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