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官相,藏不住”:真正的精英,都有這些過人之處

人與人之間階層不同,註定見識、認知、手段、思維會不一樣。

工薪階層,有他們的無奈和侷限;精英階層,有他們不爲人知的一面。這兩個階層,都是“白天不知夜的黑”。

我們都存在一個誤區,喜歡用所處階層的觀念,去看待更高階層的人。比如說,打工人總喜歡用打工的觀念,去看待領導和精英。這,其實是錯誤的。

再舉個例子,老實人認爲,善良老實最好。而老江湖認爲,權謀手段纔是真相。前者不瞭解後者,後者自然也瞧不起前者。

要想了解更高階層的人,就需要改變看問題的方式。否則,就會被一葉障目,看不清楚這個世界的真相。

有官相,藏不住。真正帶有官相的精英,都有這些過人之處,普通人學不來。

一、不執着於善惡,只看重效益。

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都知道,臣子當中玩權謀玩得最溜的,就是當閣老多年的嚴嵩。

嚴嵩,毫無疑問,就是奸臣,但他有個特點,會用人。既用小人,又用君子,就連平定東南的胡宗憲,也是他支持上去的。

對此,肯定有人會說,爲什麼嚴嵩既要用小人,也要用君子呢?因爲小人和君子,各有各的用處。誰有用,那就用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在嚴嵩之上的,還有嘉靖皇帝朱厚熜。嘉靖帝就不用說了,權謀能力一等一的強,既用宦官,也用奸臣,更用賢臣,讓各派鬥來鬥去,得以制衡。

身處一定的位置,所考慮的,就不是單純的善惡那麼簡單了。而是誰適合做什麼,誰適合到哪裡,讓每個人都各盡其責。

真正的精英、領導,不會過分執着於善惡,只看重效益。所謂的效益,就是效率和利益。

二、手段,果決狠辣,從不婦人之仁。

在春秋末年,爆發了“吳越之爭”。吳王闔閭大戰越王勾踐,怎奈闔閭被勾踐幹掉了。

闔閭有一兒子,名爲夫差。夫差隱忍多年,默默積累實力,在會稽山一戰中大敗勾踐,逼得勾踐只能賣身爲奴,向夫差投降。

夫差婦人之仁,沒有殺掉勾踐,從而造成了大禍。多年後,勾踐捲土重來,一舉消滅了吳國,還殺死了夫差,直接斬草除根。

復國後,勾踐不僅沒有放過敵人,還沒有放過大臣。就連幫他出謀劃策的文種,也被賜死了。這就是所謂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闔閭連同他的兒子夫差,都被勾踐殺了,就連整個吳國的基業,都被勾踐吞併了。爲什麼呢?因爲勾踐足夠厚黑,足夠心狠手辣。

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歷史上所有身居高位的大人物,都有一個秉性——奉行“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的處世原則。

三、和光同塵,不會有任何突兀之感。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和其光,同其塵。”

意思是,我們要跟周邊環境的一切人與物,融爲一體,既不排斥,也不顯得突兀,讓人感覺到很好相處。

現實中,能做到和光同塵的普通人,少之又少。基本上,只有閱歷豐富,城府極深的精英,才能做到和光同塵。因爲精英的處境,比普通人的處境危險多了。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一開始被曹操、曹丕、曹叡壓制,但司馬懿很有智慧,懂得和光同塵,既不突兀,也不鋒芒畢露,讓人放心,所以曹魏三祖都沒有殺掉司馬懿。

隨着曹魏的能人名士都死光了,司馬懿覺得時機到了,才發動高平陵之變,直接奪取了曹魏的大權,爲多年後的“三國歸晉”奠定了基礎。

不論是名利場,還是官場,都需要身處其中的當事人“和光同塵”。讓身心融入其中,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唯有精英,才能及時調整姿態,足夠圓融。

四、一套接一套,套套都不一樣,變通極快。

所謂“人前人後不同人”。在人前,是這個樣子。在人後,是那個樣子。反正,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就有不同的姿態。

明太祖朱元璋,表面上對淮西的老弟兄特別好,背地裡卻奪走了他們的權力,還以不同的罪名處死他們。

就連忠心耿耿的劉伯溫,朱元璋也不放心,認爲劉伯溫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不能放過。所以,朱元璋明面上放了劉伯溫回老家,暗中卻藉手宰相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

在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後,朱元璋就以此爲藉口,也處死了胡惟庸,直接廢了丞相這一職位。胡惟庸臨死才知道,他毒死劉伯溫,只是成爲了朱元璋的棋子罷了。

藉着胡惟庸案,朱元璋直接向其他的大臣下手,株連了上萬人。這一套接一套的謀略和本事,被朱元璋玩出了花來。

真正的精英,都把別人當成棋子,各種手段一套接一套,讓人應接不暇。這就是所謂的“帝王心術”。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