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窮的年輕人,已經沒心情排隊了

總第3939期

作者 |餐飲老闆內參 王盼

明星都打卡的“魔都排隊王”

接連倒閉

最近,魔都曾經的一些“排隊王”餐廳,似乎都遭遇了大大小小的風波。

比如,以熊貓形象爲IP打造的知名火鍋品牌“熊貓老竈火鍋”開始大規模關店。這個品牌從延安西路的第一家店,到遍佈魔都的繁華商圈,曾是無數明星和網紅打卡的聖地,獲得“100大攜程美食林餐廳”,也是曾經的“排隊王”。

高峰期,熊貓老竈火鍋的門店數量曾一度達到11家。在推廣文案中,稱這個品牌有着“關於熊貓頭的傳奇佳話”“橫行魔都各個流行街區”……

而如今,多家門店接連關閉,大衆點評顯示,只剩下七寶店和新橋店還在苦苦支撐。根據聯商網的報道,該品牌門店從2023年開始陸續關閉,進入到2024年,還剩下6家門店,但從6月底7月初開始,這些門店也逐漸關停。

這一消息甚至被網友稱爲“魔都火鍋界地震”。

無獨有偶,上海另一個網紅品牌“就是泰Just Thai 泰式火鍋”,也被爆出上海門店全關,全國僅剩下3家門店。

這個品牌於1957年在泰國創立,2015年在上海開出全國首店,以雞湯爲湯底,所有香料從泰國空運而來,主打新鮮,招牌產品包括椰奶雞湯鍋底、椰香奶凍等。進入上海後,就是泰瞄準核心商圈開店,選址頗爲潮流,比如陝西路的巴黎春天商場、金陵東路的匯都國際廣場。

由於產品地道、環境舒適,“就是泰”有着更響亮的名頭——江浙滬泰式火鍋鼻祖。門店覆蓋上海、蘇州、杭州、溫州,最多的時候也有十餘家門店。並在2017-2023年,連續7年蟬聯上海必吃榜。

有網友直言“當年爲了吃這家店,排隊3小時”。

◎曾被戲稱“令人窒息的排隊王”

這兩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曝出,上海豐盛裡附近的%Arabica咖啡店內空無一人,門口立着一塊告示“因品牌策略調整,將於2024年8月5日結束營業”。據悉,這家店今年2月剛開業,是%Arabica首家舍友陶瓷堂食杯的門店,店內融合了老上海的海派風格,讓顧客品味咖啡和烘焙的同時感受石庫門的獨特風情。

網友感慨:開業時門前有不少網紅探店,特意到這裡打卡的粉絲也不少,沒想到不到半年就關了。

時間軸再往前拉,小楊生煎具有“地標意義”的上海吳江路店也關了。雖然品牌方在官方微信號上,對閉店做出迴應,表示和經營不善沒有任何關係,但依然引發了網友的一片惋惜:“這是標誌性的店,靈魂沒了”“五一還帶日本的朋友吃了這家”。

曾是上海排名第一的“漢堡界愛馬仕”哈比特,在上海的門店也全部歇業了。這個擁有50多年曆史、在美國門店300多家的品牌,“一夜之間倉促閉店”,令不少網友感到無限惋惜,側面也印證了欠缺規模優勢的精緻漢堡,生存狀態堪憂。

以及火了20年、影后天王都來過的“穹六人間”,曾是上海最神秘的餐廳之一,也於上半年閉店;米其林二星餐廳“喜粵八號”也關店了,有傳言是老闆跑路,而員工甚至還在堅持營業賺工資。

魔幻的上半年,魔幻的魔都。似乎,曾經“最難約的餐廳”“傳奇排隊王”“宇宙級網紅”“滬上頭牌”,這些光環、頭銜,突然“不靈”了。

滬上頂流網紅

爲何一步步“跌落神壇”?

上海,是網紅餐飲的試金石,也是全國商業最活躍的“魔都”。不少網紅餐廳、亞洲首店等有噱頭有背書的品牌,都希望在這裡大展拳腳,並以“開在上海的地標商圈”爲榮。

一方面,上海以足夠的消費力和經濟實力,吸引着一衆品牌開店,也是全國“首店”最多的城市。依據上海商務委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上海共引入1215家首店,同比增長13.2%,其中亞洲級別以上的首店11家,全國以上高能級首店合計佔比13.7%,規模質量繼續蟬聯全國城市首位。今年1-4月,上海新設首店489家,再創歷史新高。毫無疑問,這裡成爲首店經濟“圈粉引流”之城;

“上海激烈的市場,更能檢驗產品和品牌的真實實力。”有業內人士直言。

另一方面,在上海開店,無疑要捲入巨大的競爭壓力,以及比其他城市更高的房租成本、人工成本、營銷成本等等。

仔細分析上述提到的閉店餐廳,似乎有一些“共性”,比如爲了“高舉高打”,選址都十分考究,以核心商圈、流量街區爲主,最大程度獲取曝光度,當然,這樣的選址也能讓品牌效應快速引爆,成爲“滬上地標”。在這背後,品牌也有“代價”,需要承擔高昂的租金。

然而,消費風向的變化,疊加餐飲賽道的內卷,導致不少商場的餐飲生意普遍下滑。根據聯商網報道,某商業集團招商負責人透露,今年商場餐飲生意下滑幅度在25%-40%之間,生意並不好做,尤其是現在房租貴、原材料貴以及人工成本、裝修成本都很高,整個餐飲行業都很難。

哈比特漢堡,某商場相關人員曾對媒體直言:這家店月租要15萬元。相當於品牌一年將近上百萬都要花在門店租金上,這還只是一家門店。一旦客流下滑,相當於燒了“糧倉”,壓力可想而知。

同時,網紅餐飲的生命週期普遍在縮短,同質化現象普遍,“翻車”成了常態。這讓“網紅”一詞甚至從褒義變成了貶義。

回顧過去一年,從圍爐煮茶到竹筒奶茶,再到網紅2元麪包、爆炒鵝卵石……部分網紅餐飲疲於追逐流行風口,而疏於構建產品和品牌壁壘,由於商業模式簡單易複製、裝修的雷同以及缺乏品牌管理能力,如無源之水,陷入高開低走的局面。

一方面,消費者的跟風追捧和市場的推波助瀾,一波又一波,不斷刺激餐飲從業者入局;另一方面,當網紅餐飲變得套路化、流程化,其存活時間,從“年拋”變成“季拋”甚至“月拋”,容易形成“高舉高打→流量焦慮→加碼營銷→忽視本質→體驗下降→生意潰敗→跌落神壇”的死循環。

雖然很多網友戲稱“上海有自己的貨幣體系”,但,錢不是大風颳來的,上海也不是人傻錢多之地。拋開現象看本質,光靠營銷和噱頭吸引,總歸是短暫流量,網紅餐飲的紅利期,也肉眼可見在縮短。

最後,“平替時代”,貴价似乎成了“原罪”。如果貴价還換不來好品質,那就是“罪上加罪”。

“就是泰”人均140元-160元左右,屬於在小衆火鍋的細分品類中殺出重圍,究其原因,是泰式火鍋、泰式大排檔新銳輩出,特別是泰式大排檔,以更豐富的產品、更低的客單價,以及更靈活的門店模型,在商業模式上佔盡了先機;而在國內,和泰式火鍋相近的酸辣鮮味型,有糟粕醋火鍋、貴州酸湯、雲南酸湯等新黑馬。相比而言,曾經定位高端路線的傳統泰式火鍋,頗有疲態。

哈比特漢堡也遇到類似的尷尬,這個“精緻漢堡品牌”,在如今消費降級的趨勢下,吸引力被不斷削弱,並在復購方面面臨不小的挑戰。尤其是塔斯汀等“中式漢堡”快速崛起,主打20多元左右的價格,更具性價比,分分鐘拿捏了顧客。“不是哈比特吃不起,而是塔斯汀更有性價比。”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直言。

%Arabica在上海豐盛裡的門店,儘管裝修佈局非常有調性,但周邊有不下10家咖啡店可供選擇。比如瑞幸、Manner、KUDOO等連鎖品牌,以及藍瓶咖啡國內第三家門店。不同定價,選擇豐富,相比而言,一杯48元的%Arabica則顯得“不那麼有性價比了”。

而熊貓老竈火鍋,甚至陷入了“活蛆事件”的泥沼,起因是一個職業電競團隊4天2次到此就餐,均發現鍋裡有活蛆,該店負責人不滿賠償太多,反誣顧客是“職業敲詐”,甚至主動報警。這件事的後果是,火鍋店老闆承認活蟲來自底料中的花椒,並做出書面道歉和賠償,而火鍋店的網上風評直線下降,對品牌的經營和口碑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事實上,身處魔都,無論“高光”如何光芒萬丈,具有警醒意義的是——比起各種吸引眼球的噱頭,產品和服務是餐飲永恆的“根基”,做好這些基礎題,品牌才能走得更遠。

從黃牛到僱人排號

網紅餐廳神話崩塌

曾幾何時,“大排長龍”是各家網紅餐廳老闆的至高追逐。

對於需要流量、人氣和翻檯的餐廳來說,持續的排隊效應,不僅僅證明了自家品牌受歡迎的程度,更是在“羊羣效應”的潛在影響下,可以“用排隊創造更多排隊”。

然而,極致的追求下,也有不少因爲排隊“翻車”的事故,比如上海就曾破7億元奶茶加盟詐騙案,其中提到“團伙僱人排隊,騙取加盟商信賴,製造虛假繁榮”;又如,茶顏悅色南京首店開業時,也因爲“罰站式排隊”掀起爭議;還有一些提倡“手作”的網紅烘焙品牌,因限量出售、等待時間過長,也曾被網友吐槽“故意磨洋工”;以及,各地頻發的黃牛亂象,一張排隊小票炒至300元,也引發衆怒……

事實上,排隊不僅影響消費體驗,更容易陷入“不真誠”和“套路式飢餓營銷”的輿論漩渦。同時,排的時間越久,顧客期待越高,一旦過度,品牌反而容易被排隊現象“反噬”。

隨着“排隊套路”被揭開老底,也有不少“網紅餐廳”徒有虛名,年輕人不想再當“大冤種”了。

涌入“十元自助”“窮鬼餐廳”

年輕人有了“排隊新追求”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曾經說“好吃的餐廳,都在3.5-4.0分之間”。前段時間,《三聯生活實驗室》一篇《最會吃的上海人,都涌去3.9分餐廳》,同樣揭開了這屆年輕人的餐廳選擇新思路。

這些看似分數不高的餐廳,往往對於數據維護毫不關心,絕不會在你用餐結束後遞上發出好評邀約並主動贈送甜品。他們要麼極有個性,滿足少部分顧客的味蕾;要麼就是除了味道之外,有一些難以逾越的硬傷(比如環境簡陋,或裝修老土,或老闆脾氣暴躁)。

然而,“鍋氣足得像是跟着師傅邊炒邊吃的”。

年輕人,正加速對網紅排隊現象“祛魅”,反向消費成爲主流。有業內人士直言,曾經的網紅排隊餐廳,鎖定的目標人羣是25-35歲之間的潮流人士,而這羣人,恰恰是這個時代下回歸理性的消費主力。“牛馬青年”既缺少固定積蓄,又不具有品牌忠誠度,所以網紅餐廳遇冷,成爲意料之中的事。

與之相對應的,是越來越“摳搜”的年輕人,在窮鬼消費的魔幻時代,找到了新的網紅追逐目標。比如“年輕人打卡菜市場”成了新潮流;小紅書#排隊吃齋# 的話題突破千萬瀏覽量,寺廟齋飯因爲價格低、素食新鮮,還自帶“玄學”光環,竟然成了年輕人的新型打卡聖地;前陣子,“CBD中產涌向十元快餐”、“10元剩菜盲盒”等,也從側面佐證了年輕人摒棄無效社交、追逐性價比的消費觀。

同時,年輕人變得更忙了,“排隊”的心氣兒明顯在減弱。

在一篇探討網紅餐廳的文章下,評論區針對排隊展開了激烈探討。“如果有選擇,首選不排隊的。如果排隊超過20分鐘,果斷走人”“真佩服那些排長隊吃飯的人,我是等不了一點兒”“排了半天,發現前有黃牛後有托兒,瞬間不香了”。

不可否認,網紅餐廳們,想要持續創造排隊神話,成本變得越來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