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和解之道 高愛倫給陪伴者的理解之書

作家、資深媒體人高愛倫以切身經驗,鼓舞憂鬱症患者走出低谷。(聯經出版提供)

她總是面帶笑容,在朋友眼中她是開心果,她喜歡交朋友,善於傾聽、樂於助人,因此當她發現自己笑不出來,家人好友也看出她有些不同時,已是她憂鬱症復發,正積極和負能量對抗,高愛倫以《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記錄下這段抗憂鬱的過程,也以自己的切身經驗,希望讓病友、陪伴者瞭解自己並不孤單,也許能從中找到面對憂鬱與照顧憂鬱症患者之道。

爲什麼她看起來開朗,總是微笑,卻竟是憂鬱症患者?高愛倫以自己的例子指出「憂鬱症沒有感染典型,外向樂觀,內向淡漠,誰都無法註定可以免疫。」高愛倫是高病識感者,雖然過去12年,退休後的生活快樂地「沒發過脾氣」,但她也意識到自己是容易緊張、負責人,總是想照顧人,怕別人出狀況的人,當她開始感受到負面情緒不斷重複,開始太持續注意健康和安全,幾乎到了驚恐式的一絲一懈時,便知道是自己要發病的前兆。

「自己一直是意志力很強的人」高愛倫指出,十多年前初次患憂鬱症時,自己也不願吃抗憂鬱藥,堅持靠意志力度過;更多的人是忌諱、害怕去看「精神科」,「覺得沒面子!」然而此次,她直言「擅自停藥絕對是危險的」,也呼籲病友務必要遵醫囑按時服藥。她還是認爲想要讓自己好起來的意志力很重要,「因爲陪伴者也很痛苦」她不諱言,先生一度時時守着窗戶盯着她的舉動⋯⋯。

因此,儘管連走出家門的動力都沒有,她仍讓自己一早起來梳洗好,就整整齊齊着裝,她強調「只要肯下牀站起來,你就得分」,她建議讓自己靜坐、鬆動筋骨、多走路,選擇、發掘自己喜歡的事來做,高愛倫選擇了寫作,真實記錄下自己這些經歷的心路,以及周遭親友的互動,一些在她文中帶些逗趣的喬段,實則在每個當下,都是她「生死存亡」的掙扎。

如何照顧、陪伴憂鬱症患者?高愛倫以自己的切身經驗分享,最怕聽到「加油!」、「努力」,甚至一些熟識的朋友無心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你怎麼可能憂鬱」都會更挑起敏感的神經,她表示不給壓力的陪伴、傾聽很重要,讓患者感受自己被愛,建立起自信心也很重要,因此她呼籲「不要吝奢對憂鬱症患者說愛」。

她認爲陪伴者的同理心很重要,即便不能主動觀察到患者的需要,至少可以建立起被動、服務的默契,前者如自己姐姐,在高愛倫病中總會在固定時間帶着家中3只狗去巷口等她,看她心情陪她說話;後者如她的先生,總會在她說自己感覺不對的時候,立刻帶她離開人多的現場休息或就醫。

經歷5個多月看醫生吃藥的日子,高愛倫終於穿回冷落數月的繽紛衣服,擦上喜愛的大紅色口紅,不着焦急問醫生「什麼時候可以停藥」,她不再害怕吃藥,而是說:「讓自己舒服很重要」,現在的她,終於對着醫生露出了笑容,不但會笑,也能說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