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承東、楊學良開撕,長城汽車要求對線,冬測爲何爭議如此大?

前幾日,某平臺公佈了2023年度的冬季續航測試結果。

僅從數據來看,某平臺這次測試的爭議度可謂是拉滿了。流量大戶問界M7(參數丨圖片)增程版以31.6%的成績排名倒數第一。此外,續航“3字頭”的車型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大衆ID.3、寶馬i3這樣銷量和話題度都不錯的車型。

數據發出後,餘承東直接在微信朋友圈“開罵”:“坑人的測試,誤導民衆!科學與嚴謹纔是應該遵循的基本規則”。

長城宣佈,將於12月14日召開某平臺冬測標準質疑溝通會,並且已經列好了議題。

吉利控股高級副總裁楊學良也直接表示不認同《2023某平臺冬測》,因爲測評過程不科學,不嚴謹,結論也不能令人信服。

某平臺冬測爲何引發衆怒?它的測評是否真的不科學?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智能汽車後臺數據立功,“搗亂”門檻加高?

在餘承東朋友圈質疑測試結果後不久,問界汽車發佈了一篇名爲《無懼嚴寒,問界系列車型冬測表現官方解讀》的文章,詳細迴應了問界新M7在測試中純電續航達成率排名墊底一事。

上面提到了這樣一件事,在問界新M7進行測試之前,車輛進行了共計71分鐘的空調製熱。甚至在車內溫度達到24攝氏度後,依然持續制熱了40分鐘。並且途中有十多次開關車門、車窗的操作,有一次甚至持續時間超過3分鐘,這些動作大大增加了空調能耗,以至於開始測試時車輛電量僅剩74.9%。

新車在電量爲20.4%時增程器開始啓動,實際純電行駛消耗的電池電量爲54.5%,相當於冬季極端天氣條件下的純電續航爲55.3公里。這個數據也許算不得最好,但在所有車型中也絕對不算差。

除了問界之外,長城和吉利的質疑也非常尖銳。

吉利表示,銀河L6在測試時車輛原地怠速了70分鐘,期間有4次打開車門,並且最長兩次開門時長均超過10分鐘,看起來似乎比問界還狠。

長城同樣表示後臺發現部分結果異常,同時提出共建中國新能源測試標準的倡議。

12月11日,某平臺對此進行了迴應,但只表示測試是在-20℃以下的極寒天氣中進行的,並且所有參與測試的車輛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整備,順便邀請車企去參加現場觀測。

此外,某平臺還順便揪了一個問界的語病,表示是總共制熱了71分鐘,而不是像問界描述的一樣先制熱71分鐘,在達到24攝氏度後,又持續制熱40分鐘。

功夫汽車特意看了一下問界的冬測解讀,很明確寫的是正式測試前進行了共計71分鐘的空調製熱。從這點上看,功夫汽車覺得某平臺就是在避重就輕,並沒有認真讀問界的質疑和回覆。

雖然目前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態,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智能汽車的後臺數據再次立功了。問界也好,吉利、長城也罷,敢於站出來“懟”某平臺最大的依仗,就是後臺數據的異常。

包括比亞迪前段時間“抓包”豹5的車評人,靠的也是後臺數據。

這次某平臺的事件可能沒那麼嚴重,最壞的結果無非是承認自己測試時沒那麼專業。但通過這次事件我們也能看到,在智能汽車時代,測評媒體想“做手腳”已經越來越難。

(2)不只是冬測,“劣跡斑斑”?

實際上這並不是某平臺第一次被“抓包”,早在之前問界和小鵬AEB大戰時,某平臺也抓住熱度搞了一波評測,當時的一些做法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當時的測試項目是夜間AEB對比,問界和理想兩款車分別以30km/h的速度前進,結果是理想成功識別了“鬼探頭”,號稱AEB更強的問界卻失敗了。

但網友在翻閱視頻時卻發現,兩款車“鬼探頭”出現的時間完全不同,一個是隔老遠假人已經走到右前方並且無遮擋,另一個是臨到邊上假人才探頭。

餘承東當時沒發飆,算是給某平臺面子了。

在此之前還有一次,某平臺“民間測試”了比亞迪漢和極狐阿爾法S的對撞,結果比亞迪漢在碰撞測試靜置2天后起火,此事同樣引起軒然大波。

當時,比亞迪也表示某平臺用的測試標準和方法非主流、非權威,並不是國家及行業的標準。如今幾年過去了,比亞迪漢的累計銷量已經達幾十萬輛,已經完全證明了自己的可靠性。

(3)測試太隨性,垂媒變錘媒?

先不談很多網友質疑的“屁股問題”,就說這幾次碰撞、AEB以及續航測試,某平臺暴露出來的最大問題,還是測試方法太隨性。

如同長城在倡議書中提到的一樣,標準的純電續航測試在整備期間應該是不上高壓電的,這樣才能保證不過多消耗電能。而某平臺在測試時開啓高壓、開空調整備60—72分鐘不等,並且還開關門、開關車窗,大家稍微有點駕駛經驗的都知道,這會對測試結果造成多大的影響。

還有長城提到的,各車型在完成油耗測試之後,怠速等待加油的時長各不相同,個別車型的怠速時間達到34分鐘。這可是34分鐘不是3分鐘,很明顯對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另外,在爬坡測試時,對新能源車來說,50%電量和23%電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這點也一定要明確,而不是自己想怎麼測就怎麼測。

如果不想被人錘,那就要把這些方面做到無爭議。像純電續航達成率這樣的測試,本來就是有國家標準的,而且車企一定會盯着看。這個時候弄出一些騷操作,很容易變成“求錘得錘”。

當然了,像長城說的一樣,車企們分享自己的經驗,一起共建一套符合大家用車需求的標準,絕對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不然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續航太“虛”了,卻又無從甄別,纔會給一些機構可乘之機。

(4)功夫拍案

不管是不是故意,這次的事件其實已經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對於車企和某平臺的口碑都不是好事。

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搞這種極限天氣的冬測,對於車企開發或許有意義,但對於消費者購車其實意義並沒有那麼大。

我們還是更希望看到,實打實的日常駕駛場景測試,究竟續航達成率是多少;日常大小的坡,在各種狀態下究竟能不能上去;碰到真正的外賣車“鬼探頭”,究竟能不能剎住。

真正連30%續航都達不到的地方,我們也沒多少機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