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雞娃,不如買彩票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波波夫同學(ID:trip517),作者:波波夫,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的核心觀點已經在標題裡了。我一直相信天才不是雞出來的,所以在養育孩子上,我基本上是順其自然。但這種態度背後缺乏更嚴謹的實證研究支持,直到看到了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姜以琳的新書,我更加確信不雞娃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姜以琳從2012到2019年,歷時七年對北京五所頂尖高中的28名高中生進行持續觀察訪談,以試圖弄清楚一個問題:當代中國青年精英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姜以琳用《學神:走向全球競爭的中國年青精英》這樣一本書回答了這個問題,於此同時,她其實也清晰地傳遞了普通人不要隨意的雞娃的建議。
先說這本書的結論吧,和大部分人瞭解的差不多:如果你想躋身全球精英(經濟維度看精英可以約等於前萬分之一的高收入人羣),你大概率需要從全球排名前50名的高校畢業,爲此你需要考入所在國家至少前20名的頂尖高中,你的高考分數需要超越99.99%的同屆考生,但要考出這樣的成績,還需要天生的高智商(至少130以上)、高淨值收入家庭(至少全國收入的前1%)、父母畢業於名校、人脈資源廣泛、對子女系統、高強度、高質量的培訓,以及考試時的好運氣。
從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學生情況看,姜以琳的觀察也得到了印證:
2019年哈佛大學公佈了對2018級新生的調查數據,在大約1700名學生中,有853名新生參與了調查,該調查顯示,近30%的新生家庭至少有一位親戚曾是哈佛大學校友;六分之一的學生來自家庭年收入50萬美元以上的超級富豪家庭;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雲杉統計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間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1978年至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比例約佔三成,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佔一成左右。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春玲2003年所做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的精英高等教育並沒有改變社會結構,而只是延續和強化了既有的社會分層。
簡單來說,當今的教育競爭,拼的是智商、財富、人脈、認知,早已異化爲精英階層的內循環遊戲。今天我們對於精英的感覺是模糊,但其實國際社會對於精英的標準一直是穩定的:持有頂尖大學的學位、顯著的高收入、在企業/政府機構/NGO中擔任高級經理或領導職位、具備一定的公衆知名度、有較高的道德感和責任感。雖然標準很多,但考入世界頂尖高校都是躋身精英階層的關鍵的一步。
儘管高考形式上還保留鯉魚跳龍門的可能,極少數普通出身、具有極高智商的孩子仍然會被識別、培養、考入頂尖名校,但對於絕大部分普通孩子來說,考入頂尖名校是一項概率極低的競賽,和去買彩票中大獎的概率差不多,“寒門難出貴子”已成定局。但成年人總有不甘心,總會有“萬一考上”的想法,總會有把自我未能實現的人生理想強加於孩子身上的衝動,於是他們還是會舉全家之力加入到這場教育競賽中來,給孩子創造各種提升考試分數的機會,但這些努力常常還是會碰到家庭財富、人脈、自我認知的天花板,而以失敗告終。
對於那些衝破無數壁壘、最終贏在高考的寒門學子而言,考上重點大學雖可說是一個衆望所歸的勝利,卻更是另一輪激烈角逐的開始。復旦大學教師鄭雅君在她的著作《金榜題名之後:大學生出路分化之謎》中,通過對國內兩所著名大學(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62名畢業班學生的深度跟蹤式訪談展現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進入頂尖名校後的這一輪角逐的規則更隱蔽,家庭背景優勢的學神們不僅擁有先天的雄厚的物質支持,更意味一整套關於“上大學”的文化技藝的傳承,這使得出身優渥的大學生得以在白熱化的出路競爭中搶佔先機,而家境平平者卻更容易與機會失之交臂。
所以瞄準世界頂尖名校的目標激娃,成功的概率極低,絕大部分的雞娃行爲都是徒勞的。但如果只是徒勞也就罷了,雞娃帶來的普通的後果是,製造了身心俱疲的“躺平一代”。
高強度的雞娃,原本用於玩耍、鍛鍊的時間都讓位於學習,導致了青少年體質的下滑。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利用2010年、2014年和2019年3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數據,分析全國7~18歲兒童各體質組分的變化趨勢,結果發現:耐力素質總體呈現下滑趨勢,其中下肢爆發力全面下降;速度素質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女生和中學生有所改善,而中學男生的力量素質持續下降。國家衛健委最新公佈的2023年數據,中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爲52.7%,位居世界第一。心理問題也出現井噴。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佈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約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其中4.0%的青少年屬於重度抑鬱風險羣體。
所以,與其雞娃,不如買彩票。
雖然大多數雞娃註定失敗的,但那些雞娃成功的家長,其晚年也難言稱心如意。除了寒門難出貴子的結論外,姜以琳的研究還貢獻了一個發現,成績好壞還會決定孩子與父母老師的互動方式:學習好的孩子可能對父母並不好,甚至可能會PUA父母和好老師,成年之後還會把這些風格帶入到職場。
學神(按照考試成績、輕鬆程度兩個維度,姜以琳調查的北京頂級高中把學生劃分爲學神、學霸、學渣、學弱)常常挑戰教師、父母,而父母會對他們百般縱容,他們常常會對家長和老師作出極不尊重的行爲而不受懲罰(比如對老師的批評不屑一顧,和家長溝通的不耐煩),甚至還會默許給予他們一些特權(比如不按時上課),學神普遍在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家庭中長大,但他們認爲自己的成功主要在自己,而非學校和家長。
大部分學神的家長們也認爲,自己對幫助孩子學習上,只提供了一些外圍不重要的支持,當學神們考入名校、工作之後,依然會帶着這種極強的優越感和學生時代與教師家長博弈的經驗。反觀成績普通或者較差的學渣(智商上課但不好好學習)和學弱(勤奮但學習差)則會避免惹惱父母,並對父母和家長的指導言聽計從。儘管隨着孩子成年,家長的影響會越來越小,但學渣和學弱、特別是學弱仍然會小心翼翼地權衡父母的意見,服從他們的決定。從這個角度看,把孩子培養成精英,第一受益人必然是孩子本人,家長只是其次,甚至學神們出國留學一去不復返的也大有人在,孩子的成功與父母無關。
或遲或早,多數人會看穿這場教育競賽的漏洞,不再心甘情願地充當陪跑的炮灰,而是更加認清撫育後代這件事的本質何在。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波波夫同學(ID:trip517),作者:波波夫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