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山有“黑元寶”(人世間)
王慧俊
你見過“黑元寶”嗎?從內蒙古赤峰市區向東走40多公里,進入元寶山區的地界便見到了。如林的井架下,“黑元寶”堆積如山,隆隆而過的火車和汽車,滿載着“黑元寶”奔向各自的目的地。
元寶山區因元寶山而得名。山並不高,400多米,在連綿的山脈中,它狀如元寶,是元寶山區的地理標誌。
元寶山區是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在赤峰市新建立的一個縣級區,有着“先有煤,後有城”之說。全區地勢西高東低,山脈丘陵較多,春秋時爲山戎地,戰國時期前屬東胡後屬燕。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於從元寶山裡開採出的煤炭能換取元寶,人們便把此山稱爲元寶山,把煤炭稱爲“黑元寶”。
“黑元寶”在遼寧、吉林、河北一帶很有名,含硫量低、發熱量高,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硫少,而且煤線一直延伸到十幾公里外,形成一條蜿蜒曲折的地下“煤河”。它不像地表河流那樣潺潺作響,在陽光下閃爍銀光,而是以一種更深沉、靜謐的方式展現着生命的律動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散發着神秘而誘人的光亮。
1974年,元寶山發電廠引進全國首臺300MW機組開工建設。1990年,元寶山露天煤礦在元寶山鎮開工建設,設計年產原煤500萬噸,是全國較早的一個大型現代化露天礦。
“黑元寶”令我記憶深刻。記得剛上小學時,爸爸從元寶山煤礦送回一車煤來,媽媽說這可是聞名八方的“黑元寶”啊,像鎖錢一樣把它鎖在門房裡,平時連一個煤渣也捨不得動,說等天冷時才能用。我盼啊盼,終於盼到了天冷的那天,蹲在竈坑旁看“黑元寶”有多神奇。媽媽把幾塊烏黑髮亮的“黑元寶”放在軟柴上點燃後,風匣一拉,“黑元寶”便噴着火花在竈膛裡跳躍、升騰,整個屋子立刻溫暖起來。左鄰右舍到家裡,看着竈膛裡燃燒的火苗,嘖嘖稱讚說,燒這“黑元寶”啊,天再冷,屋裡的水缸菜缸保證沒有寒氣,既暖身又暖心!我和媽媽說,要好好讀書,將來也去元寶山挖“黑元寶”。
一次,媽媽出去幾天後和爸爸一起回來了,爸爸走路一瘸一拐的,我心裡感到奇怪。後來,爸爸讓我去元寶山煤礦拉煤。一位50多歲的煤場工人,見我的煤車上噴着喀喇沁旗4個字,便問:“喀喇沁旗是不是有個炒米房?”我說:“我就是那裡的。”“我有個老工友叫王久,人可好了。”“他怎個好法啊?”“那時我們在幾百米深的井下挖煤,人們吃飯按挖煤的數量領飯票,標準是每人每天必須挖夠三十鬥,我們組一老一小體力弱,王久每天都幫助我倆超額挖個五六鬥。可惜後來煤層塌方,他砸壞了腿,那人可是個寶貝啊!”他深深地嘆了口氣。
王久是我父親,我沒好意思告訴他。
後來,我大學畢業去元寶山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不是挖煤,而是做教育工作。工作期間,爸爸來過幾次。他說:“做夢也沒想到元寶山會發展這麼好。”如今的元寶山鎮和元寶山工業園區,環城路里一座座高樓林立,充滿現代氣息;網格化的防風林、青年林和勵志林一層層像翻滾的波浪;山下蓋起了百十棟住宅樓,修建了元寶山公園、元寶山文化宮、元寶山醫院和四五所中小學。山上山下火車汽車來往穿梭,風不颳了,環境美了,人們笑語歡歌,當地人伸着大拇指說:“昔日的風沙場今天成山清水秀的寶地了。”
元寶山區的確是塊寶地,因煤而生,因煤而興,每天生產的原煤供給元寶山發電廠,爲企業和羣衆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這些爸爸都看到了,不然他怎知道山上的元寶山煤礦附近有了礦醫院、商場和學校?怎知道山下的元寶山發電廠電網如織,附近還有個外國專家招待所?
爸爸是個閒不住的人,身體裡有一架與生俱來的鐘,一年四季不停地行走着。他叮囑我說:“元寶山區有煤礦和電廠在爲國家造福、爲人們致富,烏金燃烈火,電波亮萬家,你千萬要像種子一樣紮下根來好好工作啊!
30多年來,我牢牢記住了爸爸的囑託。我要不忘初心,像“黑元寶”那樣,用熾熱的身軀驅散寒冷,以滿腔熱情點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