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落地 科技廠登賽道

進入AR/VR應用,半導體效能與技術將精進十倍,2030年估半導體產值將上看100億美元,半導體廠趕進度研發,臺積電、聯發科、力旺、威盛、鈺創、創意等捷足先登。(圖/財訊提供)

元宇宙很夯,但目前多屬於概念性,現今真正落地的產品非常有限,多爲AR/VR裝置,並以眼鏡爲主,應用端以遊戲爲多,但這是會實現的技術,且內含的半導體產值將上看百億美元。

元宇宙是半導體端很常討論到的未來性產品與市場趨勢。近期比較具體的是,高通所推出AR眼鏡核心晶片Snapdragon AR2 Gen 1平臺,而未來,因爲蘋果、微軟、Meta、Google等國際系統或品牌大廠都有幾款元宇宙的AR相關眼鏡與頭盔等終端產品要推出,因此,商機的落地化可期。

臺積電通吃先進與成熟製程

至於臺灣半導體供應鏈能有多少廠商吃得到元宇宙訂單,晶圓代工端採用先進製程的核心處理器晶片,將多由臺積電產出,此點毫無疑問,至於低功耗成熟製程端,則包括CMOS影像感測器、顯示器晶片、嵌入式記憶體等,在代工端也會由臺積電拿下。

除了臺積電之外,本土半導體設計業者中,目前在元宇宙端有明確成功卡位的,則首推宏達電關係企業的威盛,以及打進Meta VR/AR裝置的鈺創集團。而未來有望切入的,則包括本土IC設計龍頭的聯發科、矽智財廠力旺、LED驅動晶片廠聚積、網通晶片廠瑞昱、麥克風晶片廠鈺太、替系統大廠開ASIC晶片的創意,以及臺積電後段供應鏈的精材及採鈺等。

AR取代手機 VR取代電腦

全球半導體技術領航者的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第一次公開提到元宇宙,是在2021年底的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舉辦的「臺灣半導體.世紀新佈局」科技論壇中,他認爲,未來10年會逐漸感受到真實與虛擬世界結合。

劉德音表示,元宇宙硬體需求已經發展多年,AR未來可能取代手機,而VR則可能取代電腦,只是現在的VR,價格仍高、重量也太重,尤其續航力不足,就像20年前的手機一樣。他認爲,VR技術還需要改進,並輔以高速運算及更多的資料儲存等,進而推動半導體創新與進步。

其後,在2022年8月30日舉行的臺積電技術論壇中,總裁魏哲家以「New World, New Opportunities」爲題進行演講,並以元宇宙技術開場。他說,若元宇宙成功,自己站在臺上和在線上,或是觀衆坐在臺下或線上應該都沒差別。整體來說,他認爲,未來科技會繼續進步,讓人類生活更好、更安全。而劉德音也提及,元宇宙的應用,將因半導體技術創新而實現,進而讓人類生活產生鉅變。

在2022年10月下旬的臺灣半導體協會年會中,更舉行「渾元宇宙,捨我其誰─微電子系統與半導體徵程」論壇,並由臺積電業務開發資深副總經理張曉強揭露,元宇宙如何透過半導體技術的創新與推進,讓商機實際落地化。

什麼是元宇宙?張曉強認爲,最白話的說法,就是把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融合。現在一年VR/AR裝置約一千萬套,和手機一年十四億臺相比,真的很少、市場很小,但他認爲,元宇宙的時代終將來到。

張曉強直言,元宇宙世界會來臨,若要把元宇宙變成現實,就得從AR/VR進入到元宇宙,而半導體效能與技術,就需要精進十倍。他補充,雖然現在市場還小,且對半導體產值貢獻仍不明顯,但預期到了2030年,在先進製程驅動下,VR/AR裝置中的半導體含量產值將有機會上看100億美元。

半導體技術須精進十倍

要實現元宇宙,在半導體技術上的推進,張曉強點出,晶片生產技術端,會從FinFET到2奈米跨入nanosheet,接下來是發展2D奈米電晶體,封測端則爲3D、CoWoS技術等。(全文未完)

本文詳情及圖表請見《財訊快報 理財年鑑第202301期》

《財訊快報 理財年鑑第2023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