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洞窗一窺神秘...

王大閎的父親王寵惠來到臺灣後,在今建國南路1段212巷(原建國南路42巷)購得一塊90坪大小的土地,讓王大閎設計自己的居所與工作空間。囿於經費以及保留庭院空間,主體建築僅有30坪。由於當年設計時王大閎還是單身漢,除了客廳、餐廳,王大閎只規畫了一個房間。

王大閎的兒子王守正在這裡出生,住到6、7歲才搬家,他回憶:「家裡除了大門,就只有一個門-廁所門。」家裡的空間僅藉由牆面交錯的手法保持獨立性。

王大閎曾說:「中國建築的特色……神秘感很重要,中國建築與庭園的設計,往往善於使用內造牆、外造牆,讓你一眼看不透,一進再一進……。」

臥室牆壁的「月洞窗」可通往庭園,王守正和姊姊王依仁常在那裡爬進爬出,或躺着看天空。

王守正說,相較於當時周圍日治時期留下來的低矮宿舍,他們家的圍牆有3公尺,顯得特別高聳,「小時候覺得好像監獄一樣」,鄰家孩子也對他家特別好奇,「每次一開門就有許多小孩探頭探腦。」

他認爲父親設計高牆頗有「中國文人遁隱山林、不被外界干擾」的用意,「家裡沒有電視、電話,他回家只有看書、聽音樂。」

徐明鬆說,1964年王大閎賣掉這座自宅,在附近的濟南路又蓋另一座自宅「虹廬」,「建國南路自宅可能是在1970年代拆掉的,改爲4層樓建築,所以我們不可能現址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