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船工號子入藏博物館

年過八旬的常富堯(右)與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第四代傳承人趙義強(左)錄製“運河船工號子”

“呦啦啦,嗨!晃起來,嗨!呦喔,嗨……”日前,位於通州區宋莊鎮的聲音藝術博物館中,搖櫓號子的喊號聲在錄音棚中此起彼伏。

年過八旬的“留住運河號子的人”——常富堯老先生與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第四代傳承人趙義強通過聲音演繹,聲情並茂地再現昔日通州大運河漕運盛景。

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運河船工號子被聲音藝術博物館永久保存,未來將向大衆展出。

十種號子聲音全部採錄保存

錄製當天,常富堯與趙義強兩位老人早早來到錄音棚做準備,“我們唱的運河號子是和駛過船、喊過船號的老船工學來的,自己覺得沒怎麼走樣,唱的船號能被博物館留下來,讓這最接近原生態的非遺被永久保存真是太好了,給後來傳承號子多了道‘保險’。”常富堯說。

伴隨着錄製開始,兩位迅速進入狀態。“喂上來喂呀嗨,嗨呀嗨……”隨着“立桅號”聲起,兩位老人的雙手時而自然地跟着節奏打起節拍,時而擺出立起桅杆的姿勢。當唱到“搖櫓號”時,趙義強甚至現場“搖櫓”,爲常富堯老人和唱。憑藉着多年的合作經驗,兩人配合默契,不到一小時,十種號子全部錄製完成。“邊唱邊做動作,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進入狀態,同時也能唱出氣勢。我們平時練習的常態就是這樣。”趙義強告訴北青報記者。

據瞭解,聲音藝術博物館在今年3月啓動《通州記憶中的聲音》項目,給通州“老聲音”建立聲庫檔案,併爲未來的聲音研究提供寶貴資料。作爲通州大運河重要文化符號之一的運河船工號子,成爲錄製的重點。

將作爲常設展與參觀者“見面”

聲音藝術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兩位老人的聲音在通過數字化方式完整記錄下來之後,將加以保護和整理,未來將有可能通過大屏幕沉浸式聲場聆聽等方式展出。“預計這些聲音將會被安排在聲音藝術博物館常設展覽‘聲音與情’單元,以及與之相關的聲音展覽單元。”該負責人說。

“通州運河船工號子有自己的特點,蘊含了北京文化和南方船工號子音樂元素,在北京非遺項目中非常獨特。這項非遺項目入藏博物館讓它擁有了一份難得的聲音資料。”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張世強表示,這份資料對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的傳承、發展、研究、教學提供了一份內容精準、錄音專業、聲效一流的聲音文物藏品。對於這一項非遺的傳承提供了可以隨時隨地向大衆傳播的聲音資料,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多年來,非遺傳承人們通過不斷地宣傳和推廣,越來越受到百姓的瞭解和喜愛。聲音藝術博物館採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成爲館藏品,對通州運河號子的傳承和資料的保存、研究和展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邀公衆尋找通州獨特聲音記憶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除了運河船工號子,聲音藝術博物館已經採錄了燃燈塔上的悠揚鈴聲、南大街巷子中的生活之聲、非遺項目抖空竹等聲音。“接下來我們還將採錄通州區相關非遺項目的製作之聲以及呈現後所帶來的聲音現場。”聲音藝術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採錄將是常態化的,並陸續將採錄到的各種聲音通過數字化方式完整記錄下來,“這些聲音任何時候被記錄都不嫌晚”。聲音藝術博物館邀請公衆積極聯繫聲音藝術博物館,分享自己所瞭解的通州更多的獨特聲音記憶,該館也將繼續致力於聲音的探索、採集、保護與傳播工作,爲守護和傳承這些聲音記憶而不懈努力。

據瞭解,聲音藝術博物館目前已具有包括老北京相關的吆喝聲等老北京的聲音,相關的遊商響器的聲音、北京生活之聲社會之聲、自然聲態—南極之聲以及相關地區的音樂之聲。未來,該博物館還將在不同城市或地方建立採錄工作站,對當地當下的聲音、將要消失的聲音、已經消失的聲音進行採錄和搶救工作。“聲音藝術博物館作爲全球首家以聲音爲主題的博物館,溯源聲音的歷史文化價值,篤行聲音的採錄與搶救工作,是聲音藝術博物館的使命與擔當。”該負責人說,以聲博物,以聲覓史,放進博物館的聲音,不僅見證了歷史,更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

講述

“留住運河號子的人”常富堯

“傳承運河號子是我的使命”

10種號子、22首歌……37年前,常富堯騎着一輛自行車、帶着一臺舊錄音機尋遍通州運河兩岸,找到了通州運河船工號子最正宗的“聲音”,併爲這些民間“聲音”記譜、推廣。正因爲他對運河船工號子的挖掘和整理,讓當年近乎成爲“絕唱”的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和發展,填補了北京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個空白。如今,已經年過八旬的常富堯被稱爲“留住運河號子的人”。“能將通州運河船工號子,這個大運河邊上的傳統文化保留下來,我做什麼都值得。”他說。

尋找

一臺錄音機一輛舊自行車尋遍十多個村找“真聲音”

常富堯老人是土生土長的通州人,退休前一直在通州文化館工作。1987年,他接到任務,在通州挖掘整理民歌。他在找到了上百首民歌后,卻發現最具通州特色的運河船工號子沒有蹤影。

“那時候聽老人說,當年運河漕運昌盛,日夜運送漕糧,運河號子響連天,老人說這是‘十萬八千嚎天鬼’。用這個詞形容就說明了當時運河船工號子的聲勢浩大。沒有它我覺得非常遺憾。”常富堯告訴北青報記者,當時他就希望找到會喊號子的人。

在工作之餘,他一個人戴着草帽,揣着鋼筆,拎着一臺老式錄音機,騎着破自行車,沿着運河沿岸的村子一個一個找,就爲了找到這個“歷史的好聲音”。

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常富堯不懈的努力下,他找到了一位當年已76歲高齡的農民王春榮,他小時候居住在運河岸邊經常聽船工們唱號子。王春榮回憶說,1943年運河因大旱斷流,客貨運輸才停止,與運河共興衰的船工號子也消失了。“當時王春榮給我唱了五六首運河號子。”常富堯說,後續他還找到幾位住在岸邊的農民,他們也給自己唱了幾首運河號子。但他認爲農民是學唱,肯定沒有當時真正船民唱得地道。他要繼續尋找最正宗的船工號子聲音。就在這時,王春榮給他提供了一個線索——當時住在鹽灘村的趙慶福,6歲左右就跟隨家人在船上生活,9歲時就會唱所有的船工號子了。

聽到這個消息,常富堯如獲至寶,立刻找到趙慶福家中。“趙慶福一張嘴,我就知道找對了人。”於是,常富堯便開始與趙慶福一起記錄整理運河船工號子。他回憶,從開始尋找運河船工號子開始到找到趙慶福,自己騎着二八自行車已經跑了十多個村子。

保護

給22首號子一一記譜31年持續不斷完善內容

開船時有起錨號,船行到水深處要有搖櫓號,卸貨或裝貨還有出艙號和裝艙號,船隻擱淺時有闖灘號,縴夫拉縴時有拉縴號……經過蒐集整理,常富堯採集到10種22首通州運河船工號子。

談到蒐集整理的過程,常富堯感慨並不輕鬆。他告訴北青報記者,以前的船工號子都是船工們口口相傳,並沒有形成詞曲譜。爲更好地記錄和傳承“號子”,讓這些珍貴的民間聲音能傳唱下去,常富堯將自己從趙慶福和其他人那裡聽到的“號子”聲一一用錄音機記錄下來,回到家一點一點整理,將每首號子的詞曲記錄下來。“聽不清楚就反覆聽,一遍記錄不下來就聽十遍,直到弄明白爲止。北運河的船工號子詞裡好多都是通州獨有的方言口音,而且多是語氣詞,字典裡都查不到。”常福堯調侃道,當時自己的老式錄音機在反覆記錄和回聽過程中,壞了好幾次。

最終,在常富堯的努力下,一本厚厚的《運河號子曲譜》出爐。常富堯在曲譜的封面鄭重地寫下了6位曾經給他演唱過“號子”人的名字:趙慶福、王春榮、屈德全、張世傑、杜士連、張國厚。“他們如今都去世了,但聲音留了下來,他們是對運河船工號子傳承作出過貢獻的人,他們的貢獻不會被忘記。”常富堯說着聲音哽咽,語速也慢了下來,他摸着那本曲譜,彷彿想起了這些老夥伴們給他“喊號”的歲月。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這本厚厚的曲譜並不是一次能完成的,曲譜的封面上清晰地寫着“1987—2018”的字樣,前後31年的時間裡,常富堯一直都在不斷完善和調整內容。如今的曲譜,常富堯走到哪兒都隨身攜帶。大家都說,這本曲譜就是他的心肝寶貝。

2006年,在通州區文化館的推薦下,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入選首批北京市級非遺傳承目錄,時年75歲的趙慶福成爲唯一的法定傳承人,而常富堯也被稱爲“留住運河號子的人”。

傳承

走進200所大中小學傳承船工精神是責任

通州運河號子成爲市級非遺後,常富堯和趙慶福更感責任重大,他們一起擔起了運河船工號子的傳承重任。然而,2018年趙慶福老人因病去世。當時,79歲的常富堯和剛剛退休的趙慶福兒子趙義強再次組成“搭子”,繼續發揚運河船工號子的精神。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大運河遊船京冀通航儀式……運河號子都是這些大型活動的第一個節目。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年來,運河號子作爲活態的文化符號,已經無數次在運河畔唱響。

除了演出節目,他們還把運河號子帶進了通州的校園,讓孩子們也感受古老的運河文化。後南倉小學、東關小學,潞河中學、運河中學等城市副中心很多中小學都已開設了運河號子的非遺傳承課。“如今,隨着運河文化越來越被重視,不少海淀、西城、昌平等區的學校也經常邀請我們去講運河號子的故事,讓孩子們聽聽運河號子的聲音,只要能去我們都沒有拒絕過。”趙義強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至今已經累計走進了近200所大中小學。

隨着城市副中心的發展,常富堯和趙義強兩位老人還經常被前來參觀學習的團體邀請展示運河號子,他們也從不拒絕。常富堯認爲,現如今,漕運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保護非遺不單要保護技藝本身,更要保護非遺背後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承非遺項目背後的文化價值。“通過運河船工號子傳承的其實是背後的船工精神。把歷史留下來,把精神傳下去,是我們這一代應該做的,也是我們的責任。”

檔案

船工號子的種類及表現形式

船號種類繁多,目前已知的船號大致可以分爲十種(除閒號外都以活路劃分)。

起錨號:開船前,撤去上船的跳板,開始起錨喊的號子。此號緊湊有力,多爲無旋律齊唱。

攬頭衝船號:用篙把船頭攬正,順篙衝船,把船衝至深水處喊的號子。此號穩健有力,無旋律。

搖櫓號:船到深水處,順水搖櫓時喊的號子。此號簡潔明快(有的曲調只有兩個音)、堅毅、有彈性。

出艙號(裝艙號同):卸(或裝)船時喊的號子。此號較自由,旋律性強,爲只有上下樂句的單曲體結構。根據活路可即興編詞,具有豪邁樂觀性格。

立桅號:逆水行船前,立起桅杆時喊的號子。此號簡潔有力。

跑篷號:升起篷布時喊的號子,通州的船工忌諱“帆”音,把“帆”叫做篷。此號比立桅號稍慢些。

闖灘號:船擱淺時,船工下水推船時喊的號子,此號有專用號,也可用立桅號曲調,只是速度慢些,更紮實,有張力。

拉縴號:纖工背纖拉船時喊的號子。此號悠長、緩慢、穩健。可即興編詞或使用歌謠、民間小曲的詞。爲了增加勞動興趣,領號人扮成三花臉,頭上梳小辮,手拿大扇骨,骨頭上掛鈴鐺,拴着紅布條,在前面領逗。此時,領號人專司領號不幹活,稱爲“甩手號”。

絞關號:休船期把船用絞關拉上岸,推絞關時喊的號子。此號用跑篷號曲調或拉縴號曲調,只是不唱悠長的部分,節奏性增強,所以也叫“短號”。

閒號:船工休息時喊的船號,此號較自由,旋律性強,爲即興編詞演唱。

相關

大運河申遺十週年譜寫文化遺產新篇章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蜿蜒3200公里,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貫穿南北、連通古今。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申遺成功,中國大運河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

據瞭解,十年來,這條活着的文化遺產走廊不斷譜寫着生命的全新篇章。2021年,北京境內42公里河道全面通航,今年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大觀樓、燃燈塔、三教廟與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藝術中心遙相呼應,展現出古今同輝的運河風采。運河有戲、燈光秀、無線音樂節、爵士音樂節、大運河書院、文化廣場、騎行驛站等都給古老的運河增添了現代活力,孕育出現代生活新模式。文化+生態+通航+水岸經濟,使濱河區域逐步成爲具有濃郁煙火氣的城市會客廳。

十年來,北京統籌協調“護水脈”,水環境持續改善。北京還實施蕭太后河(朝陽段)綜合治理及濱水綠色文化休閒廊道建設項目,高標準建成馬家灣溼地公園,建成白河森林公園等一批濱水空間。北京爲持續做好文物保護修繕工作,實施200餘項文物保護和超300項考古發掘工程,傾力呈現“人文河”。本版文/本報記者武文娟

攝影/本報記者郭謙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