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之問——寫在引江濟淮工程通水通航兩週年之際

2024年10月28日上午,蜀山船閘。豫周江河6789、航順0188等6艘船舶緩緩駛入閘口,雙扇巨大閘門隨即關閉,水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降。一盞茶工夫,閘門重新開啓。“祝您一路平安,再見!”在播音員親切溫柔的話語聲中,6艘船舶魚貫駛出,奔向下一段航程。

引江濟淮工程,作爲國務院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我國目前在建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跨流域引調水工程,安徽基礎設施“一號工程”,自2016年12月29日,省委書記、省長在巢湖岸邊派河口樞紐工地吹哨開建,短短6年,其間克服疫情和洪澇的雙重考驗,2022年12月30日試通水試通航,一期工程順利完工,二期工程目前正穩步推進。

通水通航兩年來,這項工程有何亮眼成績單?作爲工程建設主戰場、主陣地的合肥市爲修這條運河,背後還有哪些精彩故事呢?兩個多月,本報記者沿河溯源,十多次對此進行追蹤採訪,一探究竟。

千里江入淮江淮運河走廊雄姿初展

豫周江河6789船主盛彪,淮北漢子,人到中年,子承父業,1994年就跟着父親跑碼頭。從淮河走京杭大運河轉長江,這條航道自是輕舟熟路。只是從中原腹地,往安慶、九江方向送貨,繞了一個大圈子,甚爲不便。

幸福來得太突然!江淮運河,說通就通。“盛彪”們的好日子來了。10月28日這批貨是從河南拉的,1800噸鹼粉,運往蕪湖。如今不用再擠京杭大運河,改走江淮運河,截彎取直,穿江淮分水嶺,下巢湖,直達蕪湖。“僅油費就省1000多元,還可提前一兩天到達!”老盛笑着說。

江淮運河航道全線貫通後,上接沙潁河、中連合裕線、下延蕪申運河,形成平行於京杭大運河的第二條南北水運大動脈,形成我國唯一的“井字形”高等級航運網絡。“江淮運河比肩南水北調、京杭大運河,是我國最具綜合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在航運上,貫通南北、連接東西,對我們國家經濟循環、交通網絡,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是實實在在的國之重器、千秋偉業。”引江濟淮總規劃師朱青院長充滿激情地點評。數據顯示,僅11月,江淮運河通行各類船隻2881艘次,調度1180閘次,通過船閘總噸位547萬噸。

江淮運河通航,處於咽喉要道位置的合肥港航運價值戰略地位凸顯。合肥港也從“餵給港”蝶變爲江淮航運中心。水通財通,河通貨暢。合肥戰新產業賴此運河助力可實現通江達海、揚帆遠航。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中原腹地大宗貨物運輸也有了便捷通道。以江淮運河爲依託,合肥國際港務區的戰略佈局也呼之欲出。

運河之上,衆橋飛架,或馳高鐵,或跑汽車。更有“水橋”一座,名曰淠河總乾渠鋼渡槽,跨徑世界第一。橋上淠史杭清水東流,保供合肥;橋下引調水蜿蜒北上,潤澤北方。

“水橋”東北角,合肥水源工程小廟泵站正加緊施工建設。明年泵站建成後,可就近將豐沛江水提升30米注入淠河總乾渠,長江水與大別山水合二爲一,引江濟淮與淠史杭灌區新老兩大工程親密牽手,“江水、淮水、淠水、湖水”四水優化配置,互通互濟。合肥將形成淠史杭與引江濟淮兩個主水源和江水西引一個應急備用水源“兩源一備”供水格局,爲千萬人口大都市供水預留足夠空間。合肥從此徹底擺脫世代缺水的歷史困局。

清澈水源,一路北上,亳州市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劉海軍看了格外開心。今夏兩淮又遇高溫酷暑,引調水在保障城鄉供水和抗旱保苗上發揮了關鍵作用。曾因水質超標、水壓低被電視問政下不了臺的劉海軍,這個夏天卻氣定神閒、過上了安穩日子。引調水入亳,城南地表水廠投入使用,亳州人喝上甘甜的長江水,徹底告別超采地下水、分時段加壓供水模式,亳州的地下水資源也得到了根本保障。

江水北上、淮水南下、湖水東流,引江濟淮爲巢湖生態環境治理開出妙方——吐故納新,讓半封閉的巢湖“自由呼吸”。今年11月首次嘗試向巢湖生態補水2.16億方,水質改善初見成效。合肥權威發佈,上半年巢湖水質達Ⅲ類,全湖水質穩定在Ⅳ類。

“三河三湖”治理,是我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引江濟淮爲其中的“一河一湖”注入源頭活水:河者淮河,湖者巢湖。一渠長江水,入淮潤皖豫。引江濟淮工程,正從設計藍圖,成爲美好現實。

合肥“洋女婿”吉尼斯,俄羅斯人,現定居合肥。背上攝影包,去巢湖周邊溼地拍鳥,成爲他的日常最愛。吉尼斯最大的感受是,巢湖水質變好了,飛來越冬的鳥類越來越多。“鳥多了是生態修復最直觀的表現,這有江淮運河的功勞。”吉尼斯說。

江淮運河通水通航,旅遊價值凸顯。運河兩岸,風光旖旎:風吹麥浪,稻穀金黃;生態種植,瓜果飄香;可研學,可毅行,可觀光。肥西縣城上派,市民枕河而居,但見長橋臥波,貨輪穿梭;沿河廊道,利用棄土淤泥,巧加整治,即爲景觀帶。合肥正大手筆謀劃,建設科文旅融合核心區,重點打造“一湖一山一河一廊一城一園一鎮”,協同推進全域旅遊。這個“一廊”就是江淮運河走廊。

破解“第一難”升級調度掛圖作戰

合肥濱湖,一家小區物業來了一位大個子保安。他叫李年進,工作踏實,話語不多。沒人知道他退休前的身份——廬江縣柯坦鎮棗崗村支書,更不清楚已經通水通航的江淮運河還有他的一份辛勞。

引江濟淮,最吸引眼球的是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不同於修淠史杭工程的人海戰術,現在是大型成套機械作業,只要中標單位進場,若不差錢,工程進展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

偉人毛澤東說過: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問題是,江淮運河工程要穿過集鎮村莊,甚至穿越繁華的縣城,七成工程量都在合肥,土地徵遷、移民安置任務異常艱鉅,顯然,這不是一張白紙。

開工儀式後,工程進展緩慢——被譽爲天下第一難的徵遷卡了脖子!若照此進度,六年工期根本不可能完成。省市領導都挺着急。

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合肥市委、市政府於2017年8月成立合肥市引江濟淮投資有限公司,主要職能爲統籌推進引江濟淮工程在合肥市境內的施工保障、徵地拆遷、配套工程建設等工作,同時負責江淮運河沿線產業投資利用,在工程建設期公司重中之重是抓徵遷,打通引江濟淮工程的任督二脈。

組織部門爲公司搭建的班子精簡而高效:領導班子有多崗位歷練、有駕馭複雜問題能力,一般幹部也都是精挑細選、敢啃“硬骨頭”、善於攻堅的同志。

二三十號人馬,邊組建、邊打仗,來不及培訓,基層一線,就是最好的課堂;起早摸黑,穿着大膠鞋下到田頭,成爲這羣人的工作日常。

黨建引領,事業激勵;升級調度,掛圖作戰。工程進展到哪?遇到哪些卡脖子事?哪把鑰匙能開這把鎖?每週碰頭分析研判,多方協調,凝聚共識,化解矛盾,形成合力,力保施工單位進場前淨土交地。

共產黨是做羣衆工作起家的。絕大多數羣衆對安徽的“一號工程”是衷心擁護支持的。只要我們的幹部深入羣衆,心入羣衆,政策宣傳到位,補償標準講解清楚,多數人都能克服眼前的困難,毫無怨言地按時拆房交地。

有人以爲安徽“一號工程”是唐僧肉,一口魚塘、幾間雞棚,漫天要價,甚至串通別有用心的人佔據河道,安營紮寨。這些人儘管是極少數,卻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爲此,合肥市相繼出臺兩份文件:一份關於工作紀律,一份針對黑惡勢力。左右兩拳,同時出擊。一線幹部擔當作爲,不辭勞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必要時,繩之以法,一個個難關均被攻下。

搶抓機遇,壓茬推進。2018年農曆正月初八,中國民間還在過年。廬江縣柯坦鎮棗崗村接到通知:該村的萬畝農田作爲第9號棄土區,涉及到4個村民組、120戶人家,並且要在一週內搬遷完畢。

猶如滾熱油鍋裡倒進一瓢生水,棗崗村衆聲喧譁。村支書李年進壓力山大。

黨員、退伍軍人,特殊機緣,給了李年進展示自己的舞臺。

村“兩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李年進問:“在座的誰是黨員?請舉手!”

53名黨員齊刷刷地舉起了手。

李年進展開黨章,朗聲宣讀,還帶領大家重溫入黨誓詞。會後李年進帶頭拆掉自家161平方米磚瓦結構的平房,其他黨員紛紛跟進,村看村,戶看戶,羣衆看黨員幹部。一週,只用一週,120戶人家全部搬遷不留尾巴!

一個人退休後,還讓人時常想起,念念不忘,這個人叫周永建,肥西縣水務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老周是老水利,畢業分配到肥西水務局就沒有挪過窩,像掘井取水,選準目標在一個地方深挖。

他懂水利,對肥西的河流走向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手掌。肥西的引江辦,設在水務局,老周派上了大用場。

“晚上12點鐘,照樣接聽電話!”同事說。

劈風劈雨,身患強直性脊柱炎的老周,行動不便,同事將他扶下車查看水情。“這是我的專業,別人不能代替。”老周說。

引江濟淮工程穿越縣城上派鎮,不同於農村,難處倍增:幾座橋拆除重建,杆管線密密麻麻、牽一髮而動全身,還有利益交織的門面房。老周和團隊自有辦法,他上下溝通,多方協調,誰家的孩子誰抱走,合情、合理、合規,堵點、難點、卡點因爲創造性的工作得以一一化解。

接受筆者採訪時,老周因面癱講話不利索,已失去最佳治療時機。他說,野外寒涼,面癱很正常。

“專業、敬業、有情懷”,這是同事對老週一致的評價。肥西是引江濟淮的主戰場之一,肥西的引江濟淮工作做得特好,少走了許多彎路,周永建和肥西縣引江辦,多次受嘉獎。

棄土區復墾大地繡花再造和美家園

合肥交通路網發達,但水運曾是短板。江淮運河一水貫通南北,強有力助推合肥通江達海。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平地開挖大河,疏浚拓寬原有河道,必然產生大量土方淤泥。資料顯示,引江濟淮安徽段開挖約3.3億方土,除去回填的0.8億方,2.5億方土需要“另尋出路”,這便形成了棄土場。合肥段實際使用棄土場38個,面積7.43萬畝,棄土量2億多方,面積和棄土量在全線均佔大頭。

儘早實現棄土場復墾移交,節約寶貴土地資源,成爲擺在合肥市引江濟淮投資有限公司面前的第二道必答題。

合肥市引江濟淮投資有限公司牽頭成立棄土場移交復墾工作專班;建立“一週一梳理”“一週一通報”“一週一調度”工作機制;主要負責人主持召開N次周調度會。針對問題較多的縣區,項目負責人堅持“一竿子插到底”,現場調研督辦,對38個棄土場逐一“過篩子”,庖丁解牛式打通關鍵節點。

將棄土區復墾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機結合,是肥西的一大亮點。筆者在嚴店鎮新建社區看到,在小合分線與環湖大道之間,面積達1350畝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赫然呈現在眼前。縣鄉投公司投資4600萬元,對4號棄土區及周邊土地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實現“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田旁建有泵站,旱時開關一擰就能提水。大田裡的冬油菜已冒出新綠,“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毯子”。對,茅盾先生《白楊禮讚》中的名句,用在這兒非常貼切。村支書姚健介紹,此處是巢湖流域一級保護區,明春油菜花開觀賞期一過,不待收割,旋耕地下作綠肥,實行一稻一綠肥輪作模式,生產優質大米。

棄土不是垃圾,利用好也是寶貴的資源。打造江淮運河走廊,棄土派上大用場。肥西高店鎮,地處江淮分水嶺,丘陵起伏,崗衝交錯,農田碟大碗小。借引江濟淮東風,引江辦未雨綢繆,提前規劃,利用棄土做文章,重塑原有地形地貌,或鏟挖,或墊平,或挪移,或新造,猶如魔方高手,一番神操作,今日高店非復吳下阿蒙。站在劉中郢橋頭,放眼望去,但見運河兩岸,一馬平川,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疑是來到了淮北大平原。泵站已建好,溝渠均配套,澇能排,旱能灌,曾爲旱澇所困的高店人,從此種田不用再看老天臉色。

江淮分水嶺切嶺段最大挖深46.4米、河渠最寬357米,不僅創該工程之最,國內也是無雙。不遠處的3號棄土場是引江濟淮全線面積最大、棄土量最多的棄土場,總面積1.6萬餘畝,大量棄土堆積於此。蜀山棄土區復墾,任務格外艱鉅。

必須拿下這個山頭!既然能挖,就能填平復墾。中國人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創造出轟動世界的奇蹟。遇到難題不迴避,協調會商找辦法。2023年3月,蜀山區在全市範圍內率先簽訂引江濟淮工程棄土場移交協議,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

初冬時節,江淮大地,色彩斑斕,風景如畫。小廟鎮引江辦前後兩任主任丁榮茂、何宗勝帶筆者來到曾經的3號棄土場。目力所及,蔚爲壯觀,橫平豎直、溝渠配套,適合機械化耕作的高標準農田已見雛形,試種的油菜已長到能蓋住黃土。據介紹,這兒原是飯棚村、石塘村所在地,地塊被整整墊高了幾米。肥西一家知名餐飲公司投資運營,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土地復墾,這,也算是一個大手筆。

土地復墾,猶如在大地上繡花,胸中要有譜,心頭要有數,眼裡要有活,關鍵一條,手上要有招。

老鄉變市民運河人家開啓新生活

四室兩廳、家電齊全、裝潢考究、窗明几淨,乍一看,袁龍鳳新家與城裡人家沒啥兩樣。這是引江濟淮工程廬江縣樂橋鎮安置點,幾十棟徽派建築錯落有致,氣派高雅。2023年10月2日,第四批安置房分配,袁龍鳳“摸”到了這套135平方米的住房——另有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盤算着裝修後對外出租。

細看還是有區別的:一樓建有儲藏室,每家可分一間,可放農具,可存糧食;圍牆外空地開闢小菜園,袁龍鳳手氣好,也“摸”到一塊,年交100元管護費可隨心種植瓜果蔬菜;小區前後樓間距大,不擋陽光——這些都是針對村民習俗作出的人性化設計。小區物業管理規範,充電樁、晾衣杆配套齊全。

袁龍鳳原住樂橋鎮黃山村,村中老房,交通閉塞。孩子唸書得去十公里外的鎮上。老人年事已高,求醫問藥多有不便。引江濟淮工程改變了她家的命運,拆遷安置房建在鎮上,居住環境、生活品質有了質的提升。除了村集體收入,還有徵地補償款,丈夫尹紅生在鄭州搞裝潢,妥妥的小康水平。

引江濟淮工程,合肥是主戰場,6萬人移民,爲修這條大河作出了巨大犧牲。如何讓這6萬人早日住上新家?黨和政府時時刻刻放心不下。

如果把安徽的“一號工程”比作一首宏偉的交響樂,徵遷、復墾、安置就是其中的三個樂章。與修運河同步,合肥市爲這6萬移民規劃建設30個安置點。合肥市引江濟淮投資有限公司充分發揮牽頭協調和督促指導作用,從拆遷之初就積極行動,協調做好安置點規劃選址、土地報批及徵遷資金保障等工作,千方百計加快進度,儘可能讓被徵遷羣衆早日搬新家、住新房。

迫在眉睫、火燒眉毛。樂橋鎮主要負責人在介紹安置房籌建時連用這兩個成語。他說,看到鄉親們長期在外租房,生活不便,我們着實過意不去。引江濟淮,廬江段佔安徽工程總量的四分之一,拆遷8840戶32700多人,移民安置任務繁重。樂橋鎮在廬江縣又是大頭,河道11.3公里,徵遷涉及7個行政村。鎮黨委、鎮政府不等不靠,主動作爲,千方百計配合施工單位籌措資金,做好服務,督促加快施工進度,成熟一批,分配一批。

分房,是喜事。但誰先誰後、地段位置、樓層高低、採光朝向等,都有講究。如何分得公平合理,也考驗政府智慧。樂橋鎮政府設計了一套成熟的方案,還用上了傳統的抓鬮法,袁龍鳳的房子就是這樣“摸”到的。

房子不夠分。選址報批重建,來不及,也不允許。咋辦?人是活的,點子是想出來的——分房前,按市場評估價,從他人手中回購“房票”,再分配下去。有的人要房,有的人要錢,一舉多得,皆大歡喜。

就在寫作此文時,2024年11月29日,肥西縣高店鎮長鎮安置點也在分房。冬日暖陽下,分房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鎮機關人員全體出動搞服務,多家裝修公司見人就散名片,等待分房的羣衆排起長隊走完選房流程。夏玲女士“摸”到120平方米房子,她笑嘻嘻向人展示粉紅色安置證,公證員當場朗聲播報。

該鎮負責人介紹,此次交付的安置房有多種房型可供選擇,涉及整村推進和移民安置。引江濟淮工程優先安置,本次可安置被徵遷羣衆286戶、1237人。

“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這是作家魏巍說的。此時此刻,我們也特別想把這句話送給這些住在運河兩岸的人們。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採訪手記

漫步江淮運河岸邊,眺望滾滾長江東逝水,今分一股穿越江淮分水嶺一路北上匯入淮河,三個問題始終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一是誰曾修過此河?

有搶抓機遇、擔當作爲的省市領導,有兜底民生、千方百計籌集資金的地方政府,有巧奪天工、神機妙算的水利專家,有運籌帷幄、披荊斬棘的合肥市引江濟淮公司,有風餐露宿、挑燈夜戰的施工人員,有往來奔波、不辭勞苦的鄉村幹部,有捨棄小家爲國家的萬千百姓......很多感人的故事,因被採訪人特殊的身份,不好寫到文章中去;許多親歷者,反覆交待不要寫他們的功勞,要多寫羣衆的付出。一幫人、一條心,幹成了一件千載工程,回答了“日挖一丈,夜長八尺”的曹操運河。無數平民英雄,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把江淮運河從紙上的藍圖,鑄成了大地的豐碑。他們是民族的脊樑,他們的功德與山河同在。

二是何以快速修成?

遙想一代梟雄曹操,爲膨脹土所困,受制於科技,想修修不成,蓋因時代所限也。

唯有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中國,黨領導人民萬衆一心,以民族復興爲己任,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加之科技助力,短時間挖通一條大河,堪稱水到渠成。

三是運河價值何在?

供水、航運、生態,三大功能,衆所周知,此不贅述。高鐵時代,我們爲何還要修運河?《人民日報》日前刊文剖析作答。一條大河將皖北、豫東和長三角聯成一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水運即國運。六千萬江淮兒女渴盼這條運河,安徽人緊緊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遇,不辱使命,爲子孫後代造福。運河的故事、運河的文化、運河的精神留待後人更精彩地挖掘、提煉和評說。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能在中華盛世,見證一條大河的無中生有,此乃人生一大幸事,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