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之戰

總裁們在納斯達克證交所敲響閉市鐘聲通常由於公司剛上市。當Adam Selipsky在6月27日敲鐘時,卻是在慶祝與納斯達克交易所的合作。他是亞馬遜網絡服務(AWS,科技巨頭亞馬遜的雲計算板塊)的老闆,交易的部分內容就是將交易所的股票市場移至AWS雲。相關的特色定製服務還包括提供最小延遲的數據傳輸,高頻交易商們會對此很滿意。納斯達克的客戶們還將能夠通過證交所的平臺,使用AWS的機器學習等高級分析工具。

該交易最早在去年11月宣佈。在當時的僅僅幾周前,Google母公司Alphabet已同樣宣佈,通過旗下的GCP雲服務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合作,CME是世界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而又在這前一天,微軟Azure宣佈推出其金融服務雲,客戶包括摩根士丹利和匯豐兩家銀行。沒那麼大的科技公司也在涉足該領域:IBM和甲骨文公司也在提供金融雲服務。

雲行業的競爭正在加劇。在過去12個月裡,Alphabet、亞馬遜和微軟已在數據中心和相關支持服務器等方面投資總計近1200億美元。在過去5年中,亞馬遜和微軟的資本支出佔收入的比例已上漲近5個百分點,達到13%。客戶們越來越害怕天價賬單,會選擇不止一家雲服務商,以免被綁定。一家大型雲服務商高管稱:“這不是個贏家通吃的市場”。科技巨頭們正在激烈鬥爭,以贏得先手。

這些都會給高高在上的利潤率帶來壓力。AWS佔亞馬遜營業收入的四分之三。在今年科技股崩盤前,有些分析師認爲AWS如果獨立出來,將能夠成爲一家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微軟Azure也被認爲有同樣強的盈利能力。與此相比,Google則在市場份額競爭中出師不利,在過去12個月中與雲相關的營業虧損累計達33億美元,佔Alphabet總收入的1%。

截至目前,盈利擠壓的跡象不明顯。7月28日,AWS報告期營業利潤率達29%,是亞馬遜零售業務的4倍。微軟雖未披露Azure的利潤率,但是據分析應該也很穩定。Google的雲板塊已將其營業虧損率從前一個季度的16%降至14%。

高企的利潤率是行業快速增長、硬件改進、存在供應商更換壁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其中一些因素是暫時性的。雲巨頭們正準備通過銷售高利潤率軟件、進一步提高服務粘性等方式應對利潤擠壓。可能的結果是,形成能爲客戶賦予一系列新能力的廣闊雲市場。

雲計算正在快速增長,仍處於行業早期。AWS在2006年創立了該行業,當時是探索利用冗餘存儲能力爲其他公司提供數據服務。GCP和Azure分別在2008和2010年加入競爭行列。根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數據,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其具有先發優勢,AWS在雲基礎設施市場上佔有34%的份額,是全市場中最大的。但是Azure和GCP也在持續取得進展。

今年,據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整個雲行業的全球銷售額有望超過4950億美元。這也包括了生態系統中其他公司在雲的基礎上或與雲相關的銷售的服務,如生產校驗軟件的Okta和數據公司MongoDB。到2030年,該行業銷售額有望增長至1萬億美元。截至目前,只有30%的企業工作量——包括原來在本地服務器上運行的應用、軟件程序或工作——已經被轉移到雲上。

三大巨頭的收入增幅仍然可觀。上季度,AWS的銷售額同比增長33%,Azure和GCP也分別增長了40%和36%。亞馬遜和Google還分別有1000億和500億美元的多年期合同尚未確認爲銷售收入(微軟未公佈此數字)。這樣的快速增長意味着利潤率的壓力較小。

通過更好地使用舊機器,這些公司們也能夠削減硬件成本。服務器的升級頻率比原來預想的要低,使得雲的運營更便宜。三大科技巨頭已宣佈,將其服務器平均壽命從3年延長到4年。7月28日,微軟繼續加碼,宣佈將進一步將其延長到6年,爲其在2023年節約40億美元。AWS有些在2006年購買的服務器仍在繼續使用。

芯片自研也削減了硬件成本,從芯片供應商處搶回了一些利潤。AWS憑藉在2015年收購的團隊設計的Graviton芯片在市場中領先。Google設計的Tensor Processing Units(TPU,張量處理器)能夠提升機器學習能力。微軟據傳也在努力開發定製芯片,已於今年1月挖走了蘋果的一名頂尖芯片設計師。儘管成本有所下降,價格並未隨之下跌,使得利潤率能夠維持高位。

把工作量在不同雲之間轉移的公司還很少,這也有利於保護利潤率。諮詢公司德勤的David Linthicum指出,儘管公司想要有轉換雲的能力,但是很少真正這樣做。部分原因在於其收益不大,成本卻很高。巨頭們對於客戶把數據從雲上移走要收取“遷出”費。

另一個轉換的壁壘是,雲服務商一般會側重於不同的市場。AWS最早爲開發商提供服務,很多客戶是科技初創公司。微軟則更關注大型機構,利用其有長期優勢的企業軟件業務來交叉銷售Azure。與AWS一樣,由於在使用先進科技方面的聲望高,GCP的很多客戶也是科技初創企業。然而,該公司也經常把雲服務與其廣告和爲大客戶提供的生產力服務一起捆綁銷售。

雲服務商們現在的擔憂是,支撐高利潤率的因素正在開始瓦解。巨頭們正更頻繁地互相侵入彼此的領地。AWS和GCP正在僱傭更龐大的銷售團隊來爭取大型企業。微軟也在試圖增加其對於科技企業的吸引力,爲初創企業提供免費Azure服務,其中包括通過其2018年收購的Github(一個跟蹤軟件代碼變化的系統)提供的服務。

遷出費可能也會下降。AWS在去年12月對此調降了一些。據傳大客戶能夠爭取遷出費折扣,有時甚至迫使科技巨頭免除該費用。隨着服務器達到其延期服務的時間上限,成本可能會開始爬升。最關鍵的是,隨着行業成熟,增長將放緩。一名高管指出,從中期看,他預計競爭將推動利潤率下行。他還認爲,行業前列還可能有更多競爭者進入。

面對利潤率的下降,巨頭們自身也在努力更進一步。在自身服務器上爲特定行業打造軟件是很有潛力的領域。由於成本更低,更容易實現規模效應,賣軟件比賣硬件賺錢。軟件的粘性也更強:對於醫院來講,更換健康記錄數據庫供應商比更換數據存儲供應商更難。該趨勢在高管招聘等方面已開始顯現。亞馬遜、微軟和Google已開始密集從各行業僱傭老闆,希望能夠把雲服務賣給他們原來所從事的業務。

AWS和納斯達克的交易顯示,從遊戲公司到政府到金融,雲供應商能夠爲很多類型的機構提供軟件。它們也正在以收購方式進入健康護理雲領域。2021年,微軟宣佈以200億美元收購健康護理雲服務商Nuance。今年6月,AWS投資了Oben Health和PeerCapsule兩家健康初創企業。同月,甲骨文公司以280億美元達成了收購開發電子健康記錄軟件的Cerner公司的交易。

另一方面的業務機會是使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科技的高端分析領域。微軟提供了26項這樣的服務,亞馬遜和Google則分別有25項和12項。客戶可以分析視頻圖像,把語音轉化爲文字,接收改進其代碼的建議。Google和微軟在量子計算方面投資巨大。理念在於,銷售的東西要難以替代,使得切換更困難。經紀商Bernstein的Mark Moerdler指出:“這些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產品都很獨特,做法都截然不同。”

對於雲提供商來講,向軟件的轉移並不一定會大獲成功。監管者對於大數據公司統治基於雲的IT服務的嘗試並不高興。Databricks和Snowflake等許多公司已經在銷售基於雲的軟件。客戶也許將會抱怨被大科技公司的軟件服務鎖定,就像他們抱怨被存儲服務鎖定一樣。

即便如此,這些進展揭示了雲行業能夠前進的方向。公司們一開始選擇雲計算的目的是獲取靈活性,削減數據中心成本。現在架設在雲上的高級分析工具能夠賦予客戶新的能力。便利店使用人工智能和攝像頭來了解何時需要重新填滿貨架;太陽馬戲團使用類似科技,分析觀衆在演員表演驚險特技時的表情反應。摩根士丹利的Keith Weiss指出,這些通過低價雲服務提供的新的機器學習能力,與更多的數據結合起來,將極大的擴展雲計算市場向上的邊界。

這些情況所揭示的,與微軟老闆Satya Nadella所持“IT在GDP中份額十年內可能翻番”的觀點一致。如果確實如此,那麼雲市場的統治地位值得一戰,戰爭才只是剛剛打響。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並不構成提供或賴以作爲投資、會計、法律或稅務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