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價三連漲,國際航運再掀新一輪“漲價潮”?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賴鎮桃 廣州報道

2023年底,紅海危機衝擊下,國際海運價格一路“狂飆”,首當其衝的歐美航線更是短短一月內運價翻番。近期,國際運價沒有逐步回落,而是再迎“漲聲一片”。

4月19日,最新一期上海集裝箱出口運價指數(SCFI)出爐,本期運價指數上漲12.5點至1769.54點,周漲幅0.7%,實現三連漲。值得關注的是,遠東地區至南美航線的運價持續飆升,漲幅高達14%,兩週上漲超一千美元,成爲推高整體運價的關鍵力量。

資本市場的航運板塊,指數也在持續走強。截至4月17日,Wind航運指數3月以來累計上漲11.49%。成份股中,招商南油、中遠海特、招商輪船3月以來累計漲幅均超20%。

接下來的5月,長榮、達飛等八家航運公司均表示要加收綜合費率附加費。而在此前不久,一大波國際海運公司已經宣佈過一輪漲價,中遠海運、馬士基、地中海航運公司(MSC)、赫伯羅特、萬海、現代商船(HMM)等多家船公司,紛紛發出調高運價的通知,部分航線漲幅接近70%。

綜合來看,國際海運是否會再掀“漲價潮”?航運掌管着全球近九成的貨物運輸,此番價格變動將在多大程度影響外貿成本?同時,海運行情的走高,可以看作全球貿易回暖的風向標嗎?

運價三連漲背後

觀察此輪運價上漲,南美和波紅兩大航線是走勢上揚的主要推手。

上海航運交易所的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顯示,波紅(波斯灣和紅海)航線貢獻最大漲幅,本期運價指數對比上週大漲11.8%,其次則是南美航線,增幅達到9.5%。遠東到歐洲、地中海、美西及美東的四大航線方面,歐線運價穩定基本持平,地中海航線小漲,而遠東至北美航線則呈現小幅下跌。

波斯灣紅海航線運價的飆升,顯然與中東地緣局勢不穩相關,而南美航線連續三週錄得兩位數的增幅,背後則有新興市場訂單走強的需求推動。

國際貨代分會會長康樹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南美航線價格漲勢兇猛,一定程度上和疫情後庫存減少,拉美市場需要補貨相關。

南美市場的熱度,在早前的進出口數據就有反映。據商務部數據中心,今年2月,中國對巴西和墨西哥的進出口同比增幅達到兩位數,分別爲33.3%和18.9%。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副所長王振表示,巴西、墨西哥等新興市場作爲人口衆多的國家,藉助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正成爲中國商品拓展南美、北美市場的重要跳板。

實際上,漲價的不只南美、波紅航線。近期多家船公司紛紛發出漲價通知,多條主要航線都將迎來漲價。

自5月起,包括MSC、馬士基、達飛、中遠海、赫伯羅特、HMM等船公司將對涉及歐洲、地中海、北美費率進行持續調整。如果各大船公司在5月成功實施綜合費率附加費(GRI)的漲價計劃,根據當前運價水平進行推算,預計美西航線的運價漲幅至少將達到三成,而美東航線的漲幅也將超過23%。

一方面,補庫存的需求上升,給予船公司漲價的底氣。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徐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全球各地的動盪局勢,導致採購方傾向於將庫存維持在較高水平,以應對可能的風險和挑戰,這一變化從過去兩年的去庫存趨勢轉變爲貿易需求的短期增加。

另一方面,地緣局勢推高運輸成本,船公司便會尋求漲價,緩解成本壓力。

徐凱表示,紅海地中海航道通行效率腰斬,繞行好望角帶來的運力週轉放緩,也是導致運價上漲的重要因素。由於集裝箱船舶繞航所引發的運力缺口,可能導致運價上漲,這種運力短缺可能會在一定時間內支撐運價的上漲。

康樹春表示,目前蘇伊士運河-紅海航線的通行率只有50%,繼續走這條航線的船隻要在安保上投入更多,而繞道好望角則會增加海運費用。在此情況下,船公司普遍要求加收GRI(綜合費率上漲附加費),因爲不是基礎運價的調整,船公司加收GRI一般在運價指數上表現也不明顯。

此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王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進出口貿易的平衡也是影響海運成本的重要因素。貨物出口持續增長,但進口量相對較少,船隻回程有大量空倉,無形中也會造成運費成本的增加。

真實的水溫

海運價格,部分可以看作全球外貿的晴雨表。那麼,近期航運板塊、海運價格的走強,可以折射出全球貿易回暖的行情嗎?

世貿組織在其4月10日發佈的《全球貿易展望和統計》報告中預測,2024年全球貿易總額將增長2.6%,2025年將再增長3.3%,而在全球外貿需求收縮的2023年,全球貿易額下降了1.2%。世貿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在報告中分析,2024年全球貿易的回彈,主要源於通貨膨脹的改善和貨幣政策預期的正常化。

徐凱看來,船公司漲價確實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全球外貿一定程度的回暖。在中國出口貿易中結構更多元化的背景,金磚國家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增速亮眼,這表明中國外貿發展更加穩健,沒有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貨運需求的增加,反映出全球貿易活動的恢復和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海運價格走高以外,航空和鐵路運輸也迎來了一波猛漲。

鐵路運輸方面,國鐵集團日前宣佈,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累計開行4541列,發送貨物49.3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9%、10%。

航空貨運方面,海運數據和情報平臺Xeneta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全球航空貨運市場需求連續第三個月同比增長11%,尤其亞太地區至所有地區的運價均大幅上漲,尤其亞太至歐洲、亞太至北美的平均運價已達到或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一方面,地緣局勢衝擊海上運輸,貨主會轉向鐵路或航空貨運。另一方面,鐵路、航空運輸行情的走高,跨境電商的帶動功不可沒。

根據 Cargo Facts Consulting 的數據,Temu每天發貨約 4000噸,Shein每天發貨 5000噸,阿里巴巴每天發貨 1000 噸,TikTok 每天發貨800噸。該諮詢公司表示,這相當於每天約108架波音777貨機飛往美國。

王健看來,跨境電商通常都是小包貨物,利潤率相對較高,對時效性要求也更強,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也在帶動鐵路、空運的需求走強。

但需要進一步分析的是,未來全球貿易的復甦狀況,足以支撐航運等國際運價持續上揚嗎?

康樹春向記者表示,此次國際航運價格暴漲,主要原因在於市場臨時波動多,給船東造成可乘之機,重新調整航線和運價,製造緊張氣氛。從市場訂單反饋來看,未來支撐運價繼續上升的全球經貿基本面還不充分。

“全球的海運被少數幾個巨頭壟斷,九大船公司控制了世界約90%的運輸貨量,在風險上升或外貿景氣度一般的時候,船公司往往會聯手漲價推高運價。”康樹春講道,歷史上船公司製造了很多次的漲價,但後面的結果往往都是高運價抑制訂單需求,部分船公司經受不了運力閒置帶來的經營壓力,不得不暗自下調運價,最後整體海運價格回落到正常水平。“個人預計7月之前,運價將回落,同時,船東財務數據不會有利好表現。”

海運價格是否會延續“瘋漲”,很大程度取決於全球貿易回暖狀況。但正如世貿組織在上述報告中警告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部分國際貿易壁壘,仍然可能對回暖前景構成風險。

對國內企業而言,面對頻繁波動的國際運輸價格,以不變應萬變的舉措還是在於往高附加值方向轉型。王健指出,要減少運費變動等各種偶然因素對利潤的衝擊,關鍵在於增大利潤空間的彈性,“薄利多銷並不利於提升企業應對風險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