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口湖牽水狀祭典 挑飯擔祭祖靈、放水燈追思先人

雲林縣口湖地區牽水狀祭典,雲林縣長張麗善(右)與民衆挑飯擔祭祖靈。(雲林縣政府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國家重要民俗雲林縣「口湖牽水狀」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水難祭儀,源於178年前口湖、四湖地區狂風暴雨奪走數千人性命,後人每年以道教牽水狀科儀拔度亡靈,24日下午分別於四湖鄉下寮仔萬善爺廟、口湖鄉金湖萬善爺廟、蚶仔寮萬善祠進行牽水狀、挑飯擔、放水燈等祭典儀式,現場不少民衆念及先人,泣不成聲,場面莊嚴哀慼。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金湖萬善爺廟、蚶仔寮萬善祠及下寮仔萬善爺廟藉由舉行盛大祭典,緬懷水災罹難先民。其中下寮仔萬善爺廟挑飯擔祭祖靈,是由口湖鄉、四湖鄉14個聚落村民,用扁擔挑着飯菜祭品徒步走到廟前集體祭拜祖靈,展現慎終追遠的人文意涵。

張麗善說,下寮仔萬善爺廟「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冢」,爲埋葬當年罹難先民的地點之一,透過辦理點燈儀式追思先人,也讓後代藉此瞭解在地歷史記憶。另外,金湖萬善爺及蚶仔寮萬善祠還有放水燈儀式,以水燈邀引水難罹難的孤魂前來接受超渡,期望透過這些祭典儀式,讓後人追思緬懷先人。

縣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口湖牽水狀活動,是雲林縣第1個國家指定重要民俗,也是全亞洲唯一以天災水難慎終追遠的民俗活動,呈現敬畏天地的信仰,今年邁入第178年週年,系列活動於本月24、25日展開,歡迎大家一同參與口湖牽水狀儀式,瞭解其背後的歷史意義。

地方文史工作者提到,針對牽水狀祭典,縣府曾邀學者專家,探討災難記憶與災後民俗,以及災害所存在的永恆性,提醒後人在緬懷先人的同時,更要重視災難的防範。對於在地居民而言,牽水狀文化不僅是緬懷、超拔先人,更有提醒子孫居安思危的重大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