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袁隆平逝世#】

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就在今天上午(5月22日),整個朋友圈微博發生了劇烈地震,一個驚人的消息在短短5分鐘內衝上熱搜——

“袁隆平去世”

緊接着,不到十分鐘之內消息數次反轉。

先是最先公佈消息的CGTN刪帖,隨後澎湃新聞致電袁隆平秘書,闢謠該消息,並宣稱袁隆平目前正在醫院,並且“情況不太好”。

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

4月7日,轉到長沙住院治療。

在今天袁隆平相關詞條先後衝上熱搜之後,無數網友涌入評論區,微博一度崩潰。

“希望是假的!!”

“老人家一定要沒事呀”

“一定要是假的啊,等病情穩定了播報下平安……”

“一覺睡醒,發現爆炸熱搜,官媒沒有報道,一直不敢相信”

無數網友都在爲還身在醫院的袁隆平爺爺祈禱,聽到這個消息後也一度不敢相信:

這個讓全中國吃飽的男人,我們真的不能失去他……

袁隆平到底有多牛?

很多人知道,但是無法用一句話概括。

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

以袁隆平院士這樣的成就,在古代,是要封神的。

他今年92歲,可以說把自己的一輩子都奉獻給了國家和科研事業。

但無論你什麼時候遇到他,都看不出他像個榮譽加身的院士,更像是一個樸素的農家老爺爺。

就是這樣接地氣的爺爺,跟土地打了一輩子的交道,不管是哪個省的人來看他,他都能一口氣報出當地的土地特質,適合種什麼樣的水稻,當地的天氣適合播種什麼樣的農作物。

可以說袁隆平是把全中國的土地都種在了心裡,把“讓每個人吃飽飯”放在了心上。

從1964年開始,袁老就開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他用一生的時間把有關雜交水稻的難題,一個個攻克。

在上世界六十年代,水稻產量很低,平均每畝僅產100多公斤,解決溫飽的問題,成爲擺在袁老面前的難關。

從100多公斤的畝產,到700、800、900,甚至1000公斤,這背後,是袁隆平帶領無數科研人員終日埋頭實驗的結果。

央視《面對面》裡,當主持人問他,害不害怕再次出現上世紀60年代那種吃不飽飯的情景。

袁老的一句話,令無數人感動不已。

他很篤定地說:不可能了。

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幾萬個日日夜夜的不懈堅持,就是爲了讓所有中國人擺脫飢餓,他做到了。

他把一生奉獻給農田水稻,那一個個被攻克的難關給了他底氣,所以他無比確定地說,歷史不會再重演。

袁老有兩個著名的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的心願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全球人民。

如今他91歲,言出必踐,他真的做到了。

袁隆平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從小不缺吃不缺穿。

母親曾就讀於英國教會學校,父親畢業於南京大學。

在他考入西南大學後,開始在大學學習農作物專業,畢業後去了湖南懷化農校當老師。

在袁隆平實驗農田的時候,發現了一株特殊形狀的水稻,這成了後來舉世聞名的“雜交水稻”原型。

爲了培育出水稻育種,袁隆平和助手甚至把種子綁在身上,利用體溫育種催芽,之後又遭遇了研究瓶頸期,試驗了近三千次都尚未成功。

經歷過無數次嘗試後,他成功培育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

一直到1974年,他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

至此,袁隆平的研究成果開始在全國各地大範圍投入推廣。

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已經達到1.94億畝,佔水稻面積的39.6%,

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

這才讓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

如今,全中國的人都能吃飽了,世界上50%的水稻田也都種上了雜交水稻,全球稻米產量再增加1.5億噸,增產的糧食能多養活四五億人。

可以說,沒有袁隆平爺爺,就沒有這麼多的人口。

他曾經說過:“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

而這整整半個世紀,袁隆平都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研究雜交水稻。

他爲了搞科研,不住豪宅、不開豪車,把國家獎勵給他青島市國際院士港的別墅,給它改成了團隊研發海水稻的科研室。

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