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中共百年曆史決議》統一任務緊連中共歷史地位 醜化國民黨爲強化政權合法性
臺灣大學政治所教授、國民黨前大陸事務部主任左正東。(姚志平攝)
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系主任劉佩怡。(摘自該校系官網)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2021年10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率衆政治局常委出席大會。(新華社)
中共百年曆史決議16日公佈,在涉及臺灣的部分,學者分析,可看出中共想要完成國家統一的明確目標感,將統一提升爲歷史任務,賦予極高的道德性,與中共自身的歷史地位緊密相連,但也帶有對內喊話意味,研判未來大陸在軍事外交上,會施加更大壓力。此外,該歷史決議提及國民黨,多爲負面敘述,學者認爲,這是中共自己所需的敘事,目的是爲強化其政權合法性。
新華社11月16日公佈《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涉臺部分指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黨把握兩岸關係時代變化,豐富和發展國家統一理論和對臺方針政策,推動兩岸關係朝着正確方向發展。習近平同志就對臺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我們推動實現一九四九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黨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出臺一系列惠及廣大臺胞的政策,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二O一六年以來,臺灣當局加緊進行『臺獨』分裂活動,致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受到嚴重衝擊。我們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祖國完全統一的時和勢始終在我們這一邊。」
● 對內喊話意味 不能拖也不能急
臺大政治系教授、國民黨前大陸事務部主任左正東受訪指出,決議文將臺灣問題提升到「歷史任務」的新高度。他解釋,在大陸建政初期,對香港有所謂「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說法,不急着收回香港。對於解放臺灣,在八二三炮戰後的做法也有相似的味道;而此次將統一提升爲歷史任務,賦予極高的道德性,將之和中共本身的歷史地位緊密相連。
不過左正東也指出,最後一句強調統一的「時與勢始終站在大陸那邊」,好像要告訴中共黨員,統一不必操之過急。有對內喊話的意味,頗符合大陸學者對統一的長期看法,也就是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拖得太久。他強調,「歷史任務」與「時與勢在大陸」這兩句話,必須合併平衡閱讀。
左正東也注意到,通篇歷史決議文中,沒有提到「和平統一」字眼,他認爲,這是大陸過去一段時間對臺政策表述的特點,隱含不排除武力統一,但也並未改變以和平統一爲主的主要方針。此外,歷史決議將2016年之前,稱之爲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2016年之後,則是臺灣當局推動臺獨,嚴重衝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他認爲這代表對大陸而言,和平發展仍是兩岸關係的理想狀態,只是2016年後受到破壞。
●統一入決議文具歷史意義 精準打擊臺獨
政治大學東亞所所長王信賢指出,解讀決議文有關臺灣部分,可看出臺灣問題很重要,但一時之間沒辦法提出比較好的對策,重點在於臺灣背後有美國,是美中競爭最前沿,能講的東西不是太多,包括提到馬習會、對臺的一些優惠政策,大概就是「兩岸一家親」,看得出來最重要的還是反獨。這個階段,臺灣問題既然解決不了,那就「反獨」優先,把臺獨跟一般民衆分開來,區隔對待,精準打擊臺獨。從近期新聞熱點來看,包括訂「臺獨專法」、公佈臺獨頑固分子清單等,都是透過國臺辦以旗下媒體或書面迴應「自問自答」,表示官方要主動釋放這些訊息。
關於決議文未如有些人預測,把「統一臺灣」提上時程。王信賢認爲,「解決臺灣問題,祖國完全統一」這幾個字,現階段基本上幾乎變成發語詞,這次決議文也一樣,現在中國大陸官員或涉臺智庫學者都講這個東西。把「一國兩制」、「祖國統一」放進決議文,有歷史意義在。相較於前兩個決議文,第一個決議文沒有涉臺問題,第二個決議文主要是面向黨內部分,第三個決議文把臺灣放進來中國整個發展進程。
王信賢強調,過去兩岸關係、臺灣問題可能是大陸要解決的好多問題之一。可是一旦放進決議文裡,就有其歷史意義在,放進習近平的「新徵程」裡,可能就要隨着他接下來2035年、2049年的規畫走。
●明確目標感 軍事外交持續施壓
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系主任劉佩怡表示,歷史決議文中,看出中共對於實現統一臺灣,有着明確的目標感,也說明兩岸和平、合作發展,仍值得期待。
不過劉佩怡也認爲,決議文中對於反獨仍然措辭強硬,可以預期未來北京在兩岸議題上不會有太大讓步,會在軍事、外交上,對臺灣施加更大壓力。
劉佩怡表示,在美中對抗情況下,中共爲降低臺灣在中美間扮演過於積極的角色,會對臺灣施加更大的威嚇;由於中國大陸總體實力不斷增強,臺灣應該思考美中臺三角關係下的各種可能性,與應有的因應方案,他強調,「應該思考以和平、避戰爲目標的戰略構想,觸發兩岸和平往來的新契機」。
●醜化國民黨 爲強化政權合法性
歷史決議文中,幾次提到國民黨,不過都在1949年中共建政前,譬如「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中共「推進並幫助國民黨改組和國民革命軍建立」、「1927年國民黨內反動集團叛變革命,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黨在國民黨統治下的白區也發展了黨和其他革命組織,開展了羣衆革命鬥爭」等等。
「國民黨人是無法認同這樣的說法!」左正東直言,這些敘述都較爲負面,他提到,在2016年中共95週年黨慶的習近平講話,就曾將國民黨用「反動派」稱之。他認爲,從中共的角度來看,這是中共取得政權合法性的基礎,完全是基於中共自己的敘事需要,也類似於民進黨對戰後臺灣的敘事,對肯定國民黨的貢獻極爲吝嗇,也是基於同樣的需要。
不過左正東強調,歷史洪流,如江河之盛,豈能用三言兩語的是非對錯簡化,「我們需要正視歷史,更需要用開闊的胸襟,面對歷史遺留的種種傷痕,才能找到團結與前進的力量。」
展望未來的國共兩黨互動,左正東認爲,兩岸互動往往需要較長的醞釀和準備,朱立倫當選主席以來,國共雙方有賀電往來,一些民間智庫活動上的雙方互動,也略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