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河茶廠買到老成都資格花茶
喝起,喝起。
——今天的編輯 彭主任
由字面上的喝三級花茶,演變爲老成都“啖三花”、泡茶館的生活方式,一心橋街的國營成都茶廠立了大功。從上世紀5、60年代起一直到7、80年代,大多數成都人能夠喝到的花茶,十有八九是由這家茶廠供應。
那時,成都菸廠的煙,全興酒廠的酒和成都茶廠的茶,是成都人日常最離不開的“三大消費品”。無數的成都人拿着茶葉票,在成都茶廠的門市部排班站隊購買花茶。託關係走後門,才能搞到“職工茶”。
國營成都茶廠的三花,陪伴數代成都人,成爲成都茶葉最經典的代表之一。前不久,大榜推出☞,不止一位老茶客還提到洪河茶廠。其名氣之大,品質可靠,一度可以和成都茶廠較勁。
第一時間看到是意外的,洪河還有茶廠?洪河茶廠今何在,哪裡能買到老輩子記憶中的洪河花茶?隨着又一段在城市中尋茶的旅程開啓,找到了洪河茶廠,也拾起了一段茉莉花香飄成都300年的往事。
一頭是2號線的成渝立交站,另一頭是惠王陵站,不起眼的外東洪路剛好連接起這兩座地鐵站。很多人知道這條路是因爲梵木,茶廠也在路的中段位置。
起先,出地鐵站,東三環、驛都大道的車水馬龍和商業小區的密集扎堆,很難讓人意識到這裡會有茶廠。轉入外東洪路,路兩旁保留的老桉樹、煙囪、水塔等上世紀經典的元素,又讓人立馬對這裡有茶廠充滿信心。
本以爲會是一座老式風格的茶廠,當它出現在眼前,比想象的要新不少。一打聽,茶廠的銷售部在三年前搬到此處,後面是可供分裝的廠房。
只要找到了芝龍洪河茶廠,也就摸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紅極一時的洪河茶廠的門路。1985年6月,大面鄉撤銷併入大面鎮,洪河鄉五星村劃歸大面鎮。這一年,洪河聯辦茶廠也出現在成都人的視野中。
雖說誕生於50年代的國營成都茶廠的輩分更高,但在改爲四川三花茶廠後,新茶廠和老茶廠之間的關係到底有多深,現在很難說得清。
行家都懂,1999年,由洪河聯辦茶廠改制而來的芝龍洪河茶業有限公司,老闆還是當年的老闆。據說因洪河的商標被他人搶注,老闆林芝龍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名,組合成新商標。
洪河聯辦茶廠的老廠因城市建設搬遷,店內的老員工依然記得老廠的地址,就在驛都大道上,龍泉武警支隊的旁邊。看到468,也能鎖定老茶廠的位置,“就在對面。”
那時,驛都大道還不叫驛都大道,而是老成渝公路。8、90年代成都市場上廣受歡迎的茶葉,除了成都茶葉廠生產的三花,就屬洪河茶廠的花茶。生意好時,廠門口排滿等貨的商販。花茶供不應求,“拿錢都買不到。”
如今,銷售部的櫃檯裡,花茶的種類和款式新穎的包裝已極盡豐富。印着洪河字樣的老包裝,從logo到品名,還是老輩子熟悉的素雅風格。二兩的售價,不過二三十塊。
毛峰花茶泡出後,細長的茶葉泛着漂亮的豆綠顏色,淡淡的茉莉花香很自然。
高山茉莉花茶,選材更講究,高山烘青綠茶與三伏天潔白成朵的茉莉鮮花經傳統工藝窖制而成,湯色黃亮。
一款售價最低的茉莉花茶,大姐實誠,勸我別買。帶杆杆的老葉子有苦澀之味,只有上了歲數的老年人才喝得慣。
那二年辰,每家每戶能夠消費的茶葉有限,評價一個花茶好不好,最重要的標準是經不經泡。更有勁兒的老葉子,更能滿足精打細算的生活。用一隻泛黃的、長滿茶垢的搪瓷杯泡出半缸子的茶葉,大口喝茶才過癮。
以今時今日的口味和消費水平來看,幾十年前搶手的老花茶絕不能算好茶。但,它有自己的味道,仍有值得回味的一面。年輕人可能會疑惑,如今條件好了,老輩子些爲什麼不喝點好的。還是那句話,老輩子些喝慣了,僅他嘛。
老實講,想要找到味道和幾十年前老花茶一模一樣的花茶,實在太難。暫且不說工藝水平的變化,茉莉花和茶樹的品種都變了。早前就有行家透露——
以前老花茶的花,多采用的是龍泉、雙流、新津一帶的老品種單瓣茉莉花(香氣好精油含量高,但產量小易生蟲遭病),茶用的是大邑邛崍蒲江雅安等地的老川茶品種(口感好耐經泡,但產量低條形差易病蟲害)。
蒲江雅安一帶,還在種茶,但成都周邊東山一帶的茉莉花早已凋零多年。就如今芝龍洪河茶業的生產而言,茶葉種植基地在蒲江,茉莉花基地在雲南、廣西一帶。尤其是廣西橫州,全球每10朵茉莉花,就有6朵來自此處。
茉莉花盛開的幾個月時間裡,茶廠裡6、70歲退休後又被返聘的老師傅們將帶着幾十年的製茶心得,離開成都,去茉莉花種植基地所在的地區出差,完成傳統花茶製作最緊要的窖花工序。
窖花次數越多,越繁瑣,這一過程,必須採用新鮮茉莉花配合綠茶完成。大量脆弱的新鮮茉莉花無力長途跋涉,只能通過人的流動完成。
如果時間倒回二三十年前,洪河、大面等東山一帶,茉莉花田成片,家門口就是陣陣茉莉馨香。曾經,大面鋪是成都最爲著名的茉莉花之鄉,茉莉花大量供應給成都的茶廠。
花開時節,花農們將新鮮採摘的茉莉花鬆散地裝在細麻布口袋裡,用扁擔挑着,邁着輕快的步子,趕着將茉莉花送往附近的茶廠。趁茉莉新鮮香氣正濃,製茶師傅們得連夜讓茉莉的香氣窨到新茶葉裡,然後再揉製成茶。
得益於靠近大面鋪、三聖鄉等茉莉花產地的地理優勢,也拜改革開放的春風所賜,上世紀8、90年代的洪河,大大小小的茶廠數量不少。
洪河村的龍泉香村茶廠,擁護村的洪河花茶廠,洪河石桅杆的洪泉花茶廠……四川電熱毯總廠也跨界在洪河開出花茶廠。
時過境遷,除了堅挺至今的洪河聯辦茶廠,洪河其他茶廠大多消失。茉莉花香飄大面鋪的黃金時代,也一去不復返。
沒有關係,正如有人說的那樣,“雖然城市高樓聳立在原來東山的茉莉花田之中,東山也再無茉莉飄香,但是‘啖三花’的記憶不會在成都人的記憶中消失。”
成都人也不應該忘記爲此做出傑出貢獻的客家人,尤其是一位從廣東來的王秀才,和一位姓曾的武舉人。
清乾隆元年(1736年),王秀才將自雲南雲山採回的八株野茉莉花帶到了成都,令三聖鄉成爲川西壩子上首次栽種茉莉花的地方。
據說,王秀才將茉莉栽種在自家的花園和田產中,嚴防死守,只對外出售花朵,不出售根系,以免他人培育搶了自己生意。
一個不注意,曾舉人找到機會盜得茉莉花的根系,並將茉莉傳遍成都。尤其在更適宜茉莉生長的大面等東山片區,千畝茉莉蔚爲壯觀。
坐在茶鋪子的竹椅上,蓋碗裡配上適口的花茶,繪聲繪色地擺起成都和茉莉花淵源的傳奇龍門陣。沒有老虎竈,沒有銅壺茶,也沒有鳥籠子,但依然找到了老成都“啖三花”“喝花茶”的靈魂。
今日編輯 | 彭主任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杜師傅
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