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唱響中文歌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旅英音樂會策劃人錢亦萱——
在倫敦唱響中文歌曲
楊 寧 陳潔然
旅英青年女中音歌唱家錢亦萱還有另一個身份——音樂會策劃人。她策劃的“東風”系列音樂會讓更多英國人開始瞭解中國音樂。
別開生面的音樂會
2024年2月10日,在英國倫敦聖約翰教堂裡,歌唱家們用中文歌唱出一幅幅生動的景象:四季變換、江河奔流、神話人物、車水馬龍……這是經過錢亦萱數月策劃後,成功舉辦的“東風Ⅳ·萬物共生”音樂會。目前錢亦萱已經策劃了四場“東風”系列音樂會,讓來自東方的歌曲在倫敦唱響。
做音樂會策劃人初期,錢亦萱只能摸着石頭過河。她說:“‘東風Ⅰ’在倫敦市中心露面時,類似‘從哪裡找觀衆’‘喜歡中國音樂的觀衆羣體在哪裡’的問題,我完全沒有答案。”結果出人意料,2022年10月的“東風Ⅰ·春風”音樂會非常成功。當地觀衆非常喜歡這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一封封來信如雪花般飄進錢亦萱的郵箱。有觀衆真摯地告白:“謝謝你帶來的‘東風’音樂會,它讓我更愛中國了。”
2023年4月,以樂器爲主的“東風Ⅱ·我心飛揚”音樂會在聖保羅教堂演出,表演了黃海懷作曲的《賽馬》、陳鋼作曲的《苗嶺的早晨》等曲目。《梁祝》的小提琴表演者於小禹給錢亦萱留下深刻印象:“她當時還是在校生,花費了很多課外時間把《梁祝》協奏曲改編成有二胡參與的四重奏。這首改編作品成功演出時,大家又高興又感動。”
西方音樂人唱起中文歌
音樂會起名“東風”,源於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著作《東風:西風》,這部小說講述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錢亦萱藉此體現音樂會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特點:“我想從中學習,讓‘東風’音樂會連接中西方,達到文化交融的目的。”
在策劃“東風Ⅲ”音樂會時,錢亦萱邀請西方音樂家演唱中文歌曲,這增加了她的任務:從頭開始教歌唱家說中文。錢亦萱發現他們學習平翹舌音很吃力。此外,不同於西方音樂的五聲調式音樂也難倒了這羣歌唱家。
在“東風Ⅲ·吟唱中國歷史”現場,西方面孔的歌唱家用純熟的中文發音流利地演唱改編自白居易、陸游、李之儀等詩人的作品《花非花》《釵頭鳳》等歌曲,以及《瑪依拉變奏曲》《太陽出來暖洋洋》等中國民族歌曲。被問及聽了音樂會的感受時,外國觀衆表示:“這種感覺非常美妙。”音樂會末尾,錢亦萱安排了全場合唱茉莉花的節目。事後有觀衆提議在節目單中加入拼音,這樣一來,略懂中文的觀衆也能一起歌唱。
“東風Ⅳ”音樂會被特意安排在中國農曆春節,它延續了“東風Ⅲ”的表演方式,並加入新年元素。在“萬物共生”的主題下,錢亦萱選擇了青主的《大江東去》、周龍的《四季》《箜篌引》、陳怡的《登鸛雀樓》等作品,最後以共賀佳節的《春節序曲》作結。
用音樂傳播中國文化
音樂會策劃流程繁瑣,從選擇演出場地到選擇表演曲目,從挑選演員到組織排練……所幸錢亦萱不是獨自一人。在策劃“東風Ⅲ”的時候,美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朱麗葉(Juliet Petrus)加入了策劃隊伍。“東風Ⅲ”音樂會中,朱麗葉不僅是表演歌手,還擔任主持,向觀衆介紹改編的詩詞歌曲。朱麗葉說:“亦萱是中國人,她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加深了我對中國詩詞的認識,她是我工作中的老師。”
“東風”音樂會逐漸受到華人音樂家的認可和支持,華裔作曲家周龍和陳怡爲“東風”提供了熱情幫助。周龍創作了《四季》聲樂套曲和《箜篌引》,陳怡則是歌曲《登鸛雀樓》的作曲人。“東風Ⅳ”排練初期,兩位作曲家輔導表演者,向他們闡釋歌曲的內容和創作背景。
通過“東風”音樂會,錢亦萱認識了很多在英國的中國民樂樂手。在“東風Ⅳ”中出演的箜篌樂手徐富霜、中國鼓打擊樂手張暄笛、古箏樂手楊康等人都是她機緣巧合下結識並邀請。“有很多樂手聯繫我,想要加入演出,感謝音樂會給予的平臺。”錢亦萱說,“我也希望他們通過在‘東風’的演出,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
錢亦萱還在繼續推廣“東風”系列音樂會。“我想借‘東風’盡微薄之力,更好地傳播中國音樂和中國文化。”錢亦萱說,“我想讓更多年輕人敢於開口、創作、表達自己流淌在血液裡的民族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