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阿克蘇聽古錢幣講述千年貨幣史
對古錢幣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新疆古代錢幣館看看。
該展廳文物以時間爲軸,展示了從先秦時期至今在新疆境內流通過的各種貨幣。
館內的漢代五銖錢是參觀者較爲關注的錢幣之一,陳列於展櫃中的錢幣雖綠鏽斑斑但文字清晰。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講解員楊虹介紹,該錢幣是中國古代銅幣的一種,採用銅錫合金材質,因形制規範、重量輕便,通行於西漢及後續多個朝代,“那些帶有特殊標記或銘文的五銖錢,不僅向人們訴說着兩千多年前的故事,還是研究漢代經濟、文化等的實物資料。”
據記載,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爲貨幣單位的錢幣。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一直到唐朝初年武德四年(621年)發行開元通寶爲止,五銖錢持續流通使用了700多年。
楊虹介紹,“銖”是古代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爲一銖,因此“五銖”實際重量很輕。五銖錢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外圓內方的形狀象徵天地乾坤,表明古人對宇宙的認知與審美。“五銖”二字採用篆書鑄造,既美觀又富有文化內涵。
五銖錢的發行是中國貨幣史上的重要變革。西漢初期,貨幣制度較爲混亂,各地自行鑄幣導致標準、形狀、成色乃至名稱存在差異。這種不統一嚴重阻礙商品經濟發展和地區經濟交流,部分地區仍使用牛羊、布匹等實物交易,加劇了貨幣流通的複雜性。五銖錢的發行統一了全國貨幣標準,穩定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發展,同時強化中央集權,爲後世貨幣制度奠定基礎。
除漢代五銖錢外,漢龜二體錢以其獨特形制吸引着衆多參觀者的目光。這種錢幣上鑄有漢字和龜茲文兩種文字,是漢代中央政權與西域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見證。
館內展出的清代窖藏錢幣系2018年3月於阿克蘇市塔北路出土,這批錢幣包含銅錢、銅元等,種類豐富,是近年來阿克蘇市一次性出土數量最多的窖藏錢幣。
楊虹介紹,這批窖藏錢幣爲研究清代阿克蘇地區經濟狀況、貨幣流通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通過分析錢幣種類和數量,可推測當時貿易往來、貨幣使用習慣及社會動盪等信息。其發現也引發對古代財富儲存方式、貨幣保值功能的思考。
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新疆古代錢幣館是連接古今的文化窗口。鏽跡斑駁的古錢幣在此化作歷史註腳,見證着新疆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水乳交融。(王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