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四行倉庫 緬懷八百壯士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地。(作者提供)

「泛黃的春聯還殘留在牆上/依稀可見幾個字歲歲平安/在我沒回去過的老家米缸/爺爺用楷書寫一個滿」由方文山作詞,周杰倫演唱的《上海一九四三》,是我對上海的一種形塑和投射,一種柔情似水、悠悠歲月的緩慢感,在這首歌裡鋪陳出來。但這並不是我對上海最早的認識。

認真的從記憶裡頭尋找,上海的印象之於我,大約就是上世紀90年代的那些港片吧,有好些電影在講上海,講上海灘,講杜月笙,講十里洋場,講當時世界各國列強割據上海,夜夜笙歌,外灘風情如何如何的。那些比較波瀾壯闊的,搭上誇張的表演,復古陳舊的背景建築,構建出我對上海的第一印象。然而未曾真正目睹黃埔江,沒有走過外灘,逛過那些燈紅酒綠的洋式樓房,電影始終只是電影,還沒有進入我的現實生活。

愛國情操卓然顯現

進了國中以後,讀到對日抗戰的歷史,上海的印象又開始轉變,成爲了一種民族氣節的符號跟圖騰。當時日本入侵中國,竟誇下海口,妄言要「三月亡華」,但卻在上海與國軍纏鬥了三個月之久,中國軍人浴血奮戰,誓死不屈,雖受限於當時經濟落後、軍備缺乏,在兵器彈藥上無法跟日本人的精良裝備比擬,然而愛國情操與民族大義在戰爭時卻卓然顯現出來。

「中國一定強/中國一定強/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一定強/中國一定強/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四方都是砲火/四方都是豺狼/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我們的國旗在重圍中飄蕩/飄蕩/飄蕩……」

謝晉元團長帶領着部隊死守四行倉庫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永遠莊嚴肅穆的一段悲壯史頁。我記得很清楚,那時的我原本對於歷史一點興趣都沒有,課堂上經常恍神走魂,然而當老師進入到這段課程的時候,我聽到「八百壯士」堅守四天四夜,擊退日軍六次進攻,雖然日軍兵力比守軍多出幾倍,但是在英勇浴血、視死如歸的中國軍人面前,敵方軍力已經不是重點,而是必須死守,以協助其他軍隊撤退,擋住日軍的猛烈進攻,就是爲同胞爭取一線生機。

「八百壯士一條心/十萬強敵不敢當/我們的行動偉烈/我們的氣節豪壯/同胞們起來/同胞們起來/快快上戰場/拿八百壯士作榜樣/中國一定強/中國一定強……」

林青霞曾經主演過一部電影,講述當時女童軍楊惠敏爲英勇孤軍獻旗的壯舉,這段故事最早是在1938年首度拍成黑白電影,臺灣於1976年又重新拍攝,由林青霞扮演女童軍的角色,主要情節是在當時兵兇戰危之際,個子嬌小不易爲敵人發現的女童軍自告奮勇,毅然決然趁着黑夜遊過天寒地凍的蘇州河,就爲了送上國旗給八百壯士,讓他們能夠在困境中還得以看到國旗,並在兩軍對壘、戰況激烈的情況下,還是能夠將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就那樣升起,象徵着中國人民抵抗到底,不願屈服的堅強意志。

走過外灘風光旖麗

小時候,看過八百壯士的紀錄片,那時模模糊糊、印象還很淺,只當作故事在聽。國中那堂歷史課,老師花了兩個小時儘可能詳實說明,並配合影片播放,讓我們碰觸到那段離我們好像很遙遠的過去。而我當下不由自主的難抑鼻酸,就那樣全身顫抖的哭了起來,眼淚浸溼了課本那一頁,還記得上面是四行倉庫的黑白照片,旁邊的女同學察覺到了我的異狀,一臉驚訝,然後頗能理解的遞了衛生紙過來。是的,我的民族情緒大抵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播種萌芽、緩緩生長。

那樣的認知陪伴了我許多年,直到後來我去往中國大陸多處旅遊,某種難以言喻的神往和情懷還是一路跟隨。我曾多次想到上海好好走一遭,看看四行倉庫,想用手指碰觸當初外牆的彈孔痕跡,想站在那倉庫二樓的窗臺上往外看,看看當年軍隊是如何在那麼小的堡壘中,堅強撐過幾天幾夜不停的砲火轟炸。

然而,因爲行程安排並非我自主,多半是跟着團體在走,看看文創區,像《上海一九四三》裡頭唱的一樣,緩緩走過外灘。「黃金葛爬滿了雕花的門窗/夕陽斜斜映在斑駁的磚牆/鋪着櫸木板的屋內還瀰漫/姥姥當年釀的豆瓣醬/我對着黑白照片開始想像/爸和媽當年的模樣/說着一口吳儂軟語的姑娘緩緩走過外灘……」

外灘風光當然旖麗多嬌,魅力無窮。然而對我來說,那只是燦爛耀眼的上海,實在不需要我再去錦上添花。我好奇的,是那些舊上海的懷舊復古,那些老式時光的韻律跟節奏;我想探尋的,是當年國軍曾經奮不顧身在槍林彈雨之中穿梭的身影與足跡。

「消失的/舊時光/一九四三/在回憶/的路上/時間變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的淡淡的憂傷……」

於是告白那些耽美的、文青式的小確幸,離開繁華上海的流金歲月與絕代風華,我一個人搭車來到了四行倉庫。天空飄着小雨,溫度還是涼涼的,我從側門循着斑駁牆面一路徐徐繞行到前門正面入口,第一次,親眼看到四行倉庫的真面目,讓我有點震撼,特別是看着剝落的磚瓦,看着牆壁上密密麻麻的彈痕,心裡有種被歷史用力撞擊敲打的感覺,廣場上颳起了風,那低迴的歷史穹音在濛濛細雨中透過風聲傳來,想像中,戰士們呼喝吶喊,槍聲隆隆不絕於耳,四行倉庫古戰場的歷史走廊,我便站立其上。

站在歷史走廊之上

而今的四行倉庫內部已建設陳列紀念館,展示室裡頭放着許多當年戰爭現場的第一手照片,我猜測應該是戰地記者冒着生命危險拍攝的。也正是因爲當時候四行倉庫的位置就在上海的蘇州河北岸,隔着一條蘇州河與英美租界相望,因此許多外國媒體爭相報導第一手消息,讓我軍民同胞的壯烈事蹟得以被大幅報導,提振全民反日、抗日的信心與氣慨。

撫今追昔,那段不平凡的歷史,驚心動魄的兩軍交戰,如今實在是,俱往矣。然而回到現實,那昂揚的軍歌旋律、豪情的軍人爲國捐軀的犧牲奉獻精神,仍然灼然奪目的照耀在這片神州大地,串起兩岸之間永續不絕的血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