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好發這年齡!有這3狀況就要注意了

躁鬱症好發於青少年及成人初期,臺灣精神醫學會推出繪本故事《小安的人生旅程》,併發起躁鬱症衛教校園巡迴講座,幫助青少年有自我覺察的能力,適時尋求精神科醫師專業協助。

時而精神亢奮、異常自信,時而情緒低落、甚至有輕生念頭,是躁鬱症常見的週期性情緒表現。醫師提醒,躁鬱症好發於20到30歲,最早可能在青少年時期發病,但容易被誤認爲憂鬱症,甚至有患者發病10年才被正確診斷!

在臺灣,躁鬱症盛行率約0.3%到0.5%,推估患者人數逾6.9萬人。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躁鬱症全名爲雙向情感障礙症,或稱雙極性疾患症,是情緒波動劇烈且容易復發的慢性疾病,特徵是「躁症」和「鬱症」兩極化的情緒表現。

蔡長哲舉例,躁症表現包括自我膨脹、精力充沛、講話快或話多、思考跳躍、注意力不集中、有失控行爲(例如亂花錢)等,幾乎一天24小時都有症狀,且持續1周以上;鬱症表現包括情緒低落、對事情都沒興趣、失眠或嗜睡、吃不下、有罪惡感、甚至有輕生意念,且維持2周以上。

蔡長哲表示,躁鬱症發病平均年齡爲20到30歲,可能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因素交互作用引起;有研究發現,21歲前發病的患者,未來出現物質濫用、酒精濫用、企圖自殺的比例較高,也較容易出現快速循環型躁鬱症,也就是一年發作4次以上,治療上相對困難。

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精神醫學部醫師林建亨表示,躁鬱症容易被誤認爲憂鬱症,在國外,甚至有患者發病10年後才診斷爲躁鬱症;由於兩者治療方向不同,務必積極讓青少年瞭解躁鬱症,才能及早接受治療、正常求學工作,也有助於降低青少年自殺死亡率。

林建亨說,就像糖尿病如果不吃藥,血糖就會起伏,躁鬱症也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不治療就會反覆發作。他經常提醒病人,躁鬱症發作時會被疾病影響,「別人看到的不是真正的你,其實很委屈,穩定用藥纔有自己的靈魂!」

蔡長哲指出,躁鬱症屬於重大精神疾病,光靠心理治療效果不明顯,急性期務必使用藥物治療,且需要長期持續就醫照護。

林建亨說明,目前有3種治療藥物,鋰鹽是傳統治療主力,短效針劑適用於急性期治療,而長效針劑可用於預防發作;其中長效針劑可穩定血中藥物濃度,只要保持定期回診,就不需要每天服藥,目前已有健保給付,希望讓躁鬱症治療常規化。

兩位醫師共同呼籲,躁鬱症並不可怕,只要用健康的態度認識它,並且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治療方式,可控制病情而不影響日常生活。爲推廣青少年對於躁鬱症的認知,臺灣精神醫學會推出繪本故事《小安的人生旅程》,併發起全臺校園巡迴講座,幫助青少年有自我覺察的能力,適時尋求精神科醫師專業協助。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專線:1925(依舊愛我)、生命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