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山村爲鄉親 記天鎮縣馬家皁鄉東要泉村第一書記王建宇

2018年2月,遵照山西省天鎮縣縣委、縣政府扶貧工作精神,王建宇同志受天鎮縣自然資源局黨組的委派到結對幫扶村馬家皁鄉東要泉村擔任駐第一書記。上任三年來,他紮根山村,發揮黨的先鋒模範作用,體民情、辦實事、挖窮根、治頑症,一個貧困村、落後村,一躍成爲脫貧村,先進村。2018年以來,他多次受到市縣鄉的表揚。2018年,他被大同市脫貧攻堅領導組評爲“全市優秀第一書記”,所在單位被評爲“先進幫扶單位”。摸底子,掌握實情作爲第一書記,他深感責任重大。爲了掌握該村具體情況,入村後,他首先利用春節前後時間,白天與村幹部走遍溝溝壑壑,田野山頭調研村情地貌,走門串戶走訪羣衆瞭解致貧原因,晚上和村幹部一道澄底子,摸實情。通過摸底表明,全村347戶931人,其中常住人口162戶409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3戶351人,殘疾人27戶31人,低保戶69戶119人,特困供養戶有17戶17人。全村共有黨員25人,“兩委”幹部7人,困難黨員戶10戶。自建村以來,全村沒有一眼機井,沒有一壟水澆地,人畜吃上困難,85%的村民居住在土窯洞,開門見溝壑,出門就爬坡,特別是下雨天,道路泥濘,村民行走困難,車輛進出十分不便。缺水,嚴重地制約着該村生產的發展和村民生活的改變,落後的居住條件讓村民們苦不堪言。聽呼聲,細心謀劃生產和居住的條件落後是村民們急切改變的願望。爲此,他首先從改變缺水現狀入手。根據村情地貌和村民期盼,他積極向當地鄉黨委鄉政府和局黨組彙報,請求幫助。爲了使幫扶決策切合實際,他與鄉黨政領導和局黨政一班人及時深入該村實地調研論證,制定幫扶計劃,編制興水改土方案,決心破解該村因缺水“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難題。通過多方徵求意見和實地考察繪製出了“找水源、打機井、整土地、滅窯洞”的脫貧幫扶計劃。抓落實,精準施策“東要泉”,顧名思義就是一個缺水的諧音。據村內一位年已八十高齡的老人講,自記事起,村內就沒有打出過一眼機井。過去幾十年,無數打井隊在200米以內沒打出過水,曾被有關水利部門“判”爲無水村。爲了解決缺水問題,他一方面組織村兩委幹部開會研究打井方案,召集村裡老黨員、老幹部、年長老人座談,分析可能打井的方位;另一方面積極請教上級水利部門有關專家、技術人員請求幫助,與技術人員上大山、鑽溝壑,踏遍每一寸土地,進行研判分析,摸索地下水脈走向。2018年10月“破天荒”地打出了第一眼機井,徹底打破了“無水村”的傳說。出水那天,村裡男女老少像過年一樣圍在機井旁觀看,家家戶戶炸油糕“吃喜”慶賀。村黨支部書記任順,手握着身上沾滿泥土,忙前忙後的第一書記王建宇的手,激動地說:感謝王書記!感謝共產黨!沒有黨的好政策,我們想都不敢想!沒有王書記和縣鄉扶貧工作隊同志們的幫扶,我們還不知道何年才能摘掉“缺水帽子”。有水就是希望。在縣鄉黨委政府和局黨組的幫助下,2018年投資557.38萬元,爲該村打井7眼,鋪設主幹管道1191.51米、支管道17580米,安裝變壓器7臺,當年實現水澆地2500畝;2019年爭取省級土地整改項目617.48萬元,建泵站、架線路、安變臺,整修河道,新修田間路,增加水澆地1000畝;2019年底,全村共打機井9眼,水澆地達到了3500畝,人均實現了3.8畝水澆地。爲解決村民吃水問題,他多次跑水利部門請求援助。建儲水量爲50噸的水櫃一個,建飲水淨化水除佛設備一處,開挖渠道43000米,鋪設輸水主管25000米,入戶管18000米,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純淨水、安全水。由於該村地處邊山峪口,村莊依坡而建,當村的一條溝是該村背靠大山2條大溝的泄洪“通道”。開門見溝壑,出門就爬坡,全村85%的村民居住在六七十年代建的土窯洞。根據“兩不愁三保障”要求,縣鄉政府和駐村工作隊又積極幫助該村解決住房安全問題。2019年爭取地質災害治理搬遷項目142戶,並採取“住戶出一點、縣鄉籌一點、上級幫一點的辦法”,省市投資 1200.752萬元,村民按每間房出資2700元的標準,對全村土窯洞進行搬遷改造。爲使搬遷建設合民意、順民心,他積極組織村兩委幹部、黨員和羣衆代表研究搬遷選址方案;在建設中,爲了嚴把質量關,他堅持早起晚睡奔波建村一線,在建村的六個月裡,他只回過兩次家。邊山峪口,雖處盛夏,但是天氣說變就變,建設關鍵期,他兩次感冒輸液,但每次拔掉輸液針頭,又穿梭在建築工地上。功夫不負有心人,搬遷工程從五月初開工,495間標準住房於11月初已經具備了搬遷入住條件。11月26日,全村212戶519口人喜遷新居。爲了幫助羣衆搬遷,這天早晨,他和兩名駐村扶貧同志不到五點就起牀了,根據前天晚上召開的村幹部會議研究幫助缺少勞力的12戶搬遷戶,每人負責4戶幫扶任務的安排,分頭入戶幫助搬遷。忙碌了一天,把羣衆安頓好了,直到晚上八點,才拖着疲憊的身體回村委會泡了袋方便麪,算是吃了一頓飽飯。守初心,紮根山村過去,由於生產生活條件的落後,村內大部分青狀勞力外出包工、打工掙錢,甚至居家外遷,村內有20%的耕地棄荒。自從水利條件和居住條件改善後,村民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好多年輕人返鄉種起了地。棄荒地不僅全部得以耕種,而且種植結構由過去的單一種植向多元種植結構轉變。2020年,全村僅種植玉米麪積就達到了2500畝,畝產由原來的畝產不足800斤達到了1500餘斤,畝均增收700多元,僅此一項全村增收140餘萬元。去年年初,新冠疫情發生後,村內又有10餘名長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種了地,實現了就地就業。現在,每當走在村裡平整整的大街上,他看着村民住着一排排整整的房屋,看着村民們走在平坦的大街上,沐浴在黨的好政策帶來的新變化,而眉開眼笑的身影,享受着“美化、淨化、亮化”居住環境和水、電、路、網“四網通”的美好新生活,感覺自己近三年的辛苦沒有白費,心裡樂滋滋的。一次,在召開兩委幹部和村民代表研究村內今後如果鞏固脫貧成果的座談會上,一位村民代表問他:王書記,現在,我們已經脫貧了,過上了好生活,你和工作隊是不是就要離開我們村呀?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中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落實“四個不摘”,鞏固脫貧成果是我們扶貧工作對的責任,也是我這個第一書記的深深職責。東要泉村是我的第二故鄉,只要脫貧鞏固工作不結束,村民還需要我,我堅決不走,我要與大家一起奮鬥,力爭早日實現黨的中央提出的興村富民宏偉目標!(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