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古村:唐風明韻今猶存,慈孝家風代代傳
宅基村坐落於新碧街道西南方,始建於唐朝末期。據《施氏宗譜》記載,唐朝·天祐二年(905年),先祖公施約銓(刺史)始居該地,歷經40代,迄今已有1100多年,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宅基”。宅基原稱“澤磯”,最初爲澤國溪灘,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後來水位降低,露出大片土地,故而宜居宜田,宅基連綿,故名“宅基村”。村內歷史遺存豐富,古村面貌保存完整,因此名列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走進村落,古風撲面,人文染目,所遺古建多爲明、清遺蹟:恢弘“大閶門”、精巧“貞節坊”、明代“紫氣東來”題詞牌匾、獨具特色的名中醫劉杭生故居和施北衡故居、“用竹筒套過、以一斤米換一塊鵝卵石鋪道壇”的十八間、蒼老古木、騎牆青藤、石子道壇,還有騎馬樓、下馬石、櫛比古民居……目之所及皆是古意盎然。
一進入村裡便是宅基的大閶門。大閶門位於宅基村正中央,村中傳統建築原建之時,均以大閶門南北爲中軸線,對稱分佈於東西兩側。該建築始建於明朝年間,楹聯書“一門三進士 二代士大夫”“金紫銀青第 繡衣進士家”,“光祿大夫”的匾額高懸門口,門前十八欄杆十九柱橫跨東西,兩側各有花門一座,花門上刻有“繡衣”、“進士”大字,激勵子孫後代發奮讀書,積極進取,考取功名,傳承發揚祖輩的榮耀。
走入村內,在一座被大火焚燬的明代宗祠前,有一保存完好的“貞節”木牌坊赫然矗立在街路旁。坊樑正中的上闕嵌立“聖旨”直書匾額;下闕張掛“貞節”橫書牌匾,紅底黃邊框,襯映出兩個金黃大字,格外醒目。牌匾右側上首直書:“明十三八吳氏叔御史奉旨旌表”,左側底下落款:“嘉靖丙午”。據考,受表彰的吳氏爲明朝松江府同知施山的大嫂,吳氏守節一生,扛起了攜老扶幼、孝上慈下的責任擔當,其節操義舉得到了明朝官方的認可,特賜建“貞節”坊,以示旌表。吳氏孝親愛幼、勤勞堅韌的精神垂範鄉里,潤澤後代。
正是由於這種勤勉好學、慈孝爲先家風的傳承,歷朝歷代,宅基村的名人層出不窮:例如明代的施山,曾任廣西道監察御史;解放前的施北衡,曾任國民軍上海港口司令、國防部中將高參;以及曾任臺灣大學教授兼法學院院長的施建生等等,宅基村也因此成爲了縉雲最有名的名門望族村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