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包容自信 陸生團好的開始
(圖/本報系資料照)
這次訪臺剛結束的中國大陸學術團對兩岸交流相當有意義,陸委會充分展現了民主的包容性,國人則體現了更多的自信心。而高校訪問團成員的活潑朝氣與客氣,共同爲未來兩岸交流營造出務實的基礎。臺灣展現的自信與包容相輔相成,併爲兩岸社會提供相互善意的堆疊,這樣的發展也正符合賴總統致力期待達成的重要目標─一個團結的臺灣。
雖然訪問團來臺之前曾引起國內輿論的紛爭,但陸委會頂住壓力,泰然果決地批准了這次參訪,並且相當有風度地未針對訪問團提及任何政治語言;而同樣地,在這段期間,訪問團也並未高談統戰言論,雙方禮尚往來。即使行程中出現「中國臺北」事件成爲意外的插曲,導致在臺大的行程現場有抗議言論,但值得注意的是,民衆以和平且溫和的方式表達,充分展現出臺灣成熟民主的風範。
整體而言,這次參訪透露出一個重要訊息,只要北京不以特定的政治原則爲前提,臺灣的民衆與社會其實並不反對兩岸的交流往來,也不會刻意阻擾,對於兩岸理性務實的、有序的建設性交流、溝通與對話,國人其實是有所期待的。
賴總統就任以來不斷地強調臺灣社會內部團結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這確實是一條正確但艱難的道路,畢竟國內各政黨本身即存在政治權力鬥爭的根本矛盾,自然會避免支持者去認同另一政黨提出的任何主張,即便是老牌的美歐民主國家皆然。
有很多人批評,賴總統其實企圖將政治光譜向中間靠攏以獲得選票,但走的仍然是所謂的臺獨路線。但準確來說,賴總統的「國家團結論」或是「中華民國存在113年」的歷史論述,乃至今年金門823砲戰及古寧頭戰役紀念日時,兩度親臨金門前線視察並慰勞三軍官兵等,均是期待全體國人能「具體建立中華民國認同的政治法理界線」;對內部國人及各政黨團體積極喊話,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建立臺灣命運共同體、同舟共濟的信念。既沒有突破以往蔡英文總統的「四個堅持」框架,而且更務實處理中華民國事實存在的論述。
在國慶談話中賴總統提到,「無論喜歡稱呼我們自己的國家是中華民國,是臺灣,還是中華民國臺灣,我們都要有共同的信念」,這段話其實具體地呈現其團結論述的核心價值。
事實上,一個團結的社會,對於兩岸後續民間交流絕對是好事一樁,國人不僅能夠理性務實地看待兩岸交流,也能在自信心下,更健康面對兩岸事務,例如陸生來臺就讀,甚至陸客來臺旅遊等。特別是在兩岸官方仍無法互動下,減少雙方對政治情勢的誤判功能上,民間學術交流將扮演重要的腳色。
北京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邱勇除了是中國大陸極具學術及政治聲望的學者,更是重要的共產黨幹部,這次率領清華大學等7所大學學生前來臺灣交流訪問,奧運桌球6金好手馬龍、奧運射擊冠軍楊倩等高知名度選手亦參與其中,訪臺團員精心挑選、具一定分量,是自蔡政府以來,大陸來臺層級與規模最高的學術訪團。
這次的訪問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是一次好的示範,筆者誠心期待這樣的交流能夠持續並相向而行;正如同美中之間鬥而不破的發展,兩岸之間目前也應當有可比擬的軌跡可循纔是。此外,我們臺灣也應當持續保持自信,對擴大省臺辦、省廳級主管等的級別交流展現自信,其實是團結臺灣最具體的表現;同時,我們也要呼籲對岸,也應當循序漸進,讓我方涉大陸事務官員能夠前往,共同促進善意的螺旋。(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