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中紫砂壺 充滿無限可能

張正中被紫砂界譽爲學院派與傳統融合的典範。(張正中提供)

張正中,《脫穎組壺》。(張正中提供)

張正中,《太湖之心繫列》。(張正中提供)

張正中,《竹影》。(張正中提供)

茶具繁多,各有千秋。尤其被視爲壺中之王的紫砂自問市以來,歷朝歷代均將其視爲烹茶的珍品而廣受朝野的喜愛。紫砂壺尊貴的不僅是原料,其製作的工匠巧藝,背後的千年文化底蘊與創新,更是價值所在。

紫砂制壺爲何煮茶好喝?根據臺灣成大及北醫團隊用科學的方式研究,發現紫砂除了鐵離子外,特有的毛細孔能有效讓咖啡因降低,同時壺身會最大程度的吸收鉀離子,讓茶湯喝起來更加醇厚、富層次感。其實,紫砂不僅具有礦石的特性,顏色多有不同,不同顆粒大小的紫砂泥所制之壺,觸感亦有差異。一般來說,顆粒是以「目」爲計算單位,早期的紫砂粉末多爲50至60目以下,顆粒感明顯,相對壺身充滿質樸及古拙的韻味;現代篩出的紫砂礦石粉可逾100目,讓壺身如玉石般圓滑、細膩,讓玩壺者愛不釋手。

談到制壺,宜興紫砂冠絕天下,在宜興衆多中生代名家中,被暱稱張鬍子的張正中更是名家中的奇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畢業的他2004年被評爲「中國紫砂十二精英」,並獲得「中國紫砂優秀青年陶藝家」稱號,現爲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其中,最廣爲引用的評論是「其作品以其感性創造在理性紫砂世界中獨樹一幟,並被譽爲學院派與傳統融合的典範。」

多年前有幸曾針對學院派領袖的譽稱就教於張正中,他不以爲然的說,有系統的創作理念也許是在學校可以領悟或學習,但他理解的學院派既不是保守,也不是在學校讀到多高深的學問。而應該是有共同的創作理念,和傳統紫砂有所區別,是對紫砂工藝的重視與要求,是求新求變的想法。張正中笑着說,學院派不過是世人強加在他頭上的,他只是尊重傳統、追求創新,這應該是每種藝術門類的自然規律吧!

有思想的作品纔會有靈魂

有人說張正中在紫砂藝術史上最卓越的貢獻,是開創「花器」的另一種前所未有的可能,是一種講究「意象」,追求「意境」的新路線,更形成學院派的鮮明特徵。的確,從張正中的創作中明顯感受到他運用大自然肌理的意象,呈現出木、水、岩石及金屬的質地與意境,讓他的作品充滿西方後現代主義的風格。如同他曾經說的,好的紫砂壺不僅要有絕佳的的材質和工藝,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因爲有思想的作品纔會有靈魂。

認識張正中的人很容易發現他相當懷舊,喜歡喝老茶,收藏老酒,甚至抽老菸絲。他說,紫砂千百年來吸取各種藝術的養分,如果要從傳統中創新,就必須去融合不同的文化與工藝。他舉起閒時前往龍泉做的青花說,即便是玩票性質,也會培養出意想不到的文化底韻。話鋒一轉,張正中嚴肅的談起參與「紫砂麥田」計劃,這是他從藝術的殿堂走入塵世修行的契機。他說,走訪山區87個孩子,所見所聞直叫人心靈撼動不已。他心疼也非常感謝這些孩子,「因爲他們給我表達愛的機會」。或許正是擁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直觀的反應在張正中所創作的紫砂壺上,呈現出一種心境上的昇華。

壺的創作是心與手的合奏

紫砂工藝可以說是陶藝門類中工序最爲繁複的,它不僅依附在悠遠歷史的茶文化上,更在前輩先人的嘔心瀝血中不斷精進成爲重要的藝術珍寶。張正中說,每個時代都會有創新,也會成爲下個時代的傳統,同時會在有意無意中,把那個時代的象徵、文化、生活,乃至於審美觀融入進去。曾有人說做陶是「土與火的藝術」,而做陶的創作過程,更是「心與手的合奏」。細細品味張正中的作品,從年輪、佛手、秋臨到脫潁壺,可以深切觸及到他創作的壺所要傳遞出的思想。也許是一種紫砂的各種可能,也許是一種紫砂的無限拓展空間,也許更多的是紫砂與現代生活美學的一種融合。

顧景舟曾說,從事每一種藝術的人都有三部曲。早期「仿」名家、中期如何「創」、後期追求「變」。以此觀之,張正中的制壺功力已然是在追求「變」的境界,並持續在紫砂的古老傳承中,去開拓屬於他自己的紫砂

大道。

藝術典藏圈

【快來加入粉絲團按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