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者成治療者 合作模式助ADHD孩子找到亮點

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錦宏 林周義/攝影

熱愛畫畫的阿弘,因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爸爸常起衝突。心力交瘁的爸爸原想帶着他自殺,但在與專業人員的合作下,阿弘的情況改善,繪畫天份也成爲他人生的亮點。嘉義長庚醫院推動共同合作模式,讓照護者成爲孩子的治療者,助孩子找到人生亮點。

嘉義長庚醫院陳錦宏醫師表示,ADHD的成因在於生物因素,孩子的大腦比一般孩子慢了三年,因此在執行力、專注力、努力、情緒管理、記憶力與行動力上都受到影響。他表示,「礙眼」的症狀並非孩子的本質,若揭開症狀的封印,就能發現孩子的亮點。就像透過畫畫改善脾氣、思想的阿弘。父子關係在治療過程中得到改善,爸爸也獲得臺南市政府頒發模範父親表揚。

然而需要被關心的,並不只有患者本身,在與患者互動的過程中,父母、師長也會面臨很多的困難。根據陳錦宏醫師的研究,ADHD患者的媽媽生活品質較差,也較爲沮喪。其中一位患者的家長,陳女士提到,照顧小孩一整天后,又得面對婆婆和老公。當下陳女士在其他家長的羣組中求助,重新得到了能量。

陳錦宏醫師表示,自己在10年前走出診間,成立了病友團體,後又成立協會,透過共同合作模式,家長、老師、專業人員得以結合。合作的過程也帶有團體治療、家族治療的意義。他也提到,不要小看家長的能力,他們能做的比我們想象中多。家長、老師等照護者之間彼此協助,甚至成爲可以幫助其他患者的人。